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教师新闻 > 内容

重视教师教育中两个现实问题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8-02-20 浏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实现人力资源强国之梦,就要高度重视教师教育。考察我国教师教育现状,有两个问题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一、要建立科学的培训需求评价体系
  教师的培训需求评价是60年代Mcgehee 和Thayer 等人提出的,一种全面收集并获得培训对象的有关理想状况、实际状况、感受、原因、解决途径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系统评价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需求评价结果是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培训活动的依据。
  到了80年代,Goldstain 使培训需求评价方法得以系统化。他认为,培训需求评价应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个方面着手。
  组织分析是判断组织中哪些教师、哪些部门需要训练,它是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前提。任务分析侧重于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方面,重在确定职位的各项培训任务,精细定义各项任务的重要性、频次和掌握的困难程度,并揭示出成功地完成该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培训内容。
  而人员分析侧重于教师个人的主观特征方面的分析,它从教师的实际状况出发,分析现有情况与理想的任务要求之间的差距,即“目标差”,作为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的依据。其具体做法是:1.收集理想状况(理想的绩效状况和职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和实际状况(教师对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实际拥有程度)的信息,通过理想状况和实际情况间的差距分析,筛选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2.了解教师、管理者或相关人士对目前存在的绩效问题、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看法和感受,包括对一些要素的重要性或意义的看法,判断教师的工作动机状况,确定态度是否为绩效问题产生的原因;3.分析产生绩效问题的可能原因:是环境问题还是激励问题,是知识技能问题还是动机问题;4.区分可训练因素和不可训练因素,根据因素的重要性,确定其在培训内容中的结构权重,从而消除或减少这种绩效差距。
  在教师培训中,内驱力激发型和任务驱动型的效果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它有科学的需求评价为基础。然而,实事求是地讲,“盲人骑瞎马”的现象在教师教育中还是相当普遍的。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培训非但没有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多少作用,反而成了教师的一大负担。
  二、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长期以来,优秀教师成长的问题一直受到极大的重视。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公共财政专项经费不足,培训机构师资设备等资源有限,学校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繁重,客观上存在工学矛盾,培训似乎很自然地只能倾向于优秀教师。培训部门总是希望通过对优秀教师的培训,使他们能将教改的火种带回去,渐成燎原之势。
  然而,更多普通教师也同样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他们的学生也有全面发展的要求。尽管优秀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教育工作是“个体的劳动、集体的结晶”,一些优秀教师的作用有时仍难以抵消其他教师,特别是一些低水平教师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导致整体教学效率的低效化甚至无效化。
  更令人尴尬的是,得到培训的这些星星之火,回去后却不一定有进一步燃烧的条件。有许多教师在培训时听听激动,想想心动,回去则什么也动不了。为什么?因为缺乏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如果真有什么想法,也最好是先调到好的学校,然后再想办法让自己燃烧。这是教师为什么要孔雀东南飞的主要原因。因为只有到了好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才有更多的空间、机会和条件,更容易形成合作互助良性竞争的氛围,更容易形成一支团队,产生集群效应。这也就是名校出名师、名师出名校的原因。
  专业发展越低的教师,越需要培训的教师,却越缺乏培训的机会,或者说越难以得到优质培训的机会。这就好象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只能喝点凉水以充饥,而一次又一次重复出来培训的教师,则如同一个饱汉,打着饱嗝,却不得不啃着第五个、第六个早已消化不了的馒头。
  因此,有必要呼吁:请给一般的教师多一点充饥的馒头!请给一般的教师更多更好的专业发展机会!

  (作者系浙江教育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教育学会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