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高校校友捐赠越来越踊跃,校友单笔捐款数额越来越大,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校友捐赠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双一流”建设,客观上需要高校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吸引更多捐赠资源的同时,如何用好校友捐款,也成为重要的课题。
校庆日,捐款时。
从千万元到1亿元,10亿元,纪录一再被刷新。
日前,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签约,正式宣布向浙大教育基金会捐赠11亿元人民币。这打破了去年9月由电子科技大学校友熊新翔创造的向母校捐款10.3亿元的最高纪录,成为国内高校获赠的最大单笔捐款。
校友作为一类特殊群体,一直是高校办学资金的重要供给方,也是高校最为倚重的募捐对象。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有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使一些高校在校友捐赠方面颇有收获。校友单笔捐款数额越来越大,受关注度越来越高,有多所学校跻身中国大学校友捐赠“10亿俱乐部”“亿元俱乐部”。
巨额捐赠被世人津津乐道,还在于它能让一所大学的社会声誉和排名得到提升。在“985”工程大学三期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新增加了“学校获得的捐款在学校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这一指标。
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将校友捐赠作为长久事业
“国内高校一般只在逢十的校庆年能获得比较大范围的校友捐赠,平时捐赠来源仅限于少数富豪校友。而美国许多高校的年平均捐赠率一般在20%以上,一些高校甚至高达60%以上。”云南大学教授罗志敏告诉记者,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校友捐赠率很低,高校在校友捐赠方面仍有很大的距离和发展空间。
就捐赠额来讲,根据美国资助委员会(CAE)和中国大学校友网的统计数据,我国高校最近26年间,共获得校友捐赠230亿元人民币,远不及美国在2016年一个财年获得的、校友仅以个人名义捐赠的99.3亿美元(不包括校友以基金会、企业名义的捐赠)。单就处在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首位的清华大学而言,其26年来累计获得25.29亿元人民币的校友捐赠,还是远远低于哈佛大学2015年一个财年6.5亿美元、仅以校友个人名义的捐赠。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一流大学在筹资渠道、筹资制度和筹资文化上,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很大差距。”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硕旺表示,中国一流大学主要依靠学费和政府拨款,校友捐赠在大学运营资金中的比例仅占很小的份额。
“而另一方面,许多精英企业家,更愿意捐给国外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教授莫蕾钰说。
“我们不能因为校友与母校有着天然的学缘关系,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校友总会对母校怀有感情,总会回报母校’。”罗志敏认为,也不能因为我们的一些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校友众多,就天真地想象仅凭其中哪怕一小部分富豪校友就能让学校发一笔横财。校友捐赠率被认为学校对校友“感情投入”后而赢取的“回报率”,校友捐赠是一项长久的事业,而不能仅仅依靠“校庆凑款”这种短线炒作。要从大学生入校的那一天起,关心、呵护他们的成长,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培养他们的爱校、护校意识以及捐赠意识。
罗志敏建议,在向校友募捐的过程中,高校在自己的校友群中不要搞“捐赠数额多少排名”,捐多捐少都是对母校的一份情、一份爱。对于单笔的大额校友捐赠,加大宣传是应该的,但一定要做到不夸大,更不能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让校友有捐赠压力。
“双一流”背景下的大学筹款需要战略设计、战略投入和战略行动。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教师林成华提出,应该优化筹款管理,改善捐赠体验。比如,推进“数据驱动”的筹款管理平台建设,对“需求导向”的捐赠流程管理优化,加强“结果导向”的捐赠项目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