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老人的妻子不幸身患帕金森症,从那一刻起他就从未间断过对妻子的照顾。这位老人便是浙江大学朱位秋院士,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
从艰苦年代走来
跨越两个世纪的相濡以沫
上世纪三十年代,朱位秋与朱巧芝出生在浙江义乌同一个村子里,上着同一所小学,青梅竹马。1968年,朱位秋研究生毕业被分配至陕西耀县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当时朱巧芝在杭州笕桥中学教书。此前,曾断过联系的他们从1964年开始一直依靠书信往来,直到1968年,朱位秋从陕西赶回杭州与朱巧芝结婚。这时的朱位秋已年近30岁。没有婚宴,一家人就在朱巧芝家里一起吃了一顿饭。没有婚房,经朱巧芝学生的努力,他们在杭州茅家埠的农民房里借住了几天。
随后,朱位秋回到了陕西,他们开始两地分居。1969年和1971年,他们的两个儿子分别出生,由朱巧芝在杭州抚养。在这期间,每逢有探亲假,朱巧芝会独自带着孩子坐二三十小时的火车从杭州来到祖国的大西北看望朱位秋。
(2012年朱位秋一家在浙江大学校门口合影)
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巧芝既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担任班主任一职,关心班级里的学生,长时间的辛劳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为了夫妻早日团聚,她多次向组织申请,终于在1975年帮助朱位秋从西北研究所调至浙江大学任教,从事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
随后的漫长岁月中,夫妻俩的相濡以沫融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朱位秋的《随机振动》要出版了,家里没有打印机,怎么办?朱巧芝抽出业余时间帮丈夫誊抄书稿,整整耗时一年。
(书籍出版后,朱院士在前言里感谢了自己的妻子)
2007年,一个噩耗打破了家庭的平静,朱巧芝不幸患上了帕金森症,开始无法正常走路。当时的朱位秋一心想着,“我一定要对她好”“如果不是她的奔走,我不会来浙大,不会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更不会成为院士”。于是,从那时开始至今,他对妻子的耐心呵护坚持了长达十一年。
患上帕金森症的表现之一是起步困难,朱位秋就带着朱巧芝在浙大玉泉校区的操场和求是村院士楼前面的小路上练习走路。为了让每一步都走得精确,他特意用红油漆在地上编号,两个编号之间的距离代表着一步。每走一遍需要走78步,这一走就是3年。
(如今,这些编号在浙大求是村还能看见)
此外,只要出差三天以上,朱位秋都会用轮椅带上朱巧芝同去,他没有助理,他亲自照顾妻子。
(2013年朱位秋在美国访问期间与夫人朱巧芝合影)
2013年回国后,朱巧芝不幸摔了一跤,住进了医院,朱位秋也跟着住进了医院。朱巧芝睡一张病床,他睡另一张病床。“从2013年一直到现在,整整五年,我父亲现在就住在这里了”。
2016年2月,朱巧芝连续发烧20多天,医院通知朱位秋做好思想准备。朱位秋并未放弃,开始四处寻找中医,终于让他寻到一个方子,让妻子转危为安。此后的每个星期,朱位秋都会将妻子的化验单、体温、血压等数据记录带给中医看,根据最新病情开新的方子。朱巧芝长期卧病在床,体内积了很多黄浓痰,医生建议切开气管。朱位秋认为还没到这个时候,又是一番四处寻访,在昆明找到了一剂中成药,顺利解决了问题。
更难能可贵的是,朱位秋每晚都会为朱巧芝敲1000次背,并定时帮她按摩头部与耳朵,带着她做操,从而保证妻子的身体机能正常运行。几年来,朱巧芝在自己丈夫的悉心照料下病情得以控制。
从农村娃到高材生
他敢于向新领域挑战
2003年,一位在国内力学界“名不见经传”的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引起了轰动,这位学者就是朱位秋。
在评选院士时,国内学者极少有人知道他在研究什么,甚至在浙江大学力学系能理解他研究方向的人也极少。究其原因,是朱位秋的研究方向——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是一门极难的科学理论研究方向,他几乎是国内学者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且多次出国访学追踪最前沿理论,国内能理解他研究的学者自然较少。
回顾朱位秋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科研之路,他从农村娃成长为国际顶尖学者,从非线性振动研究进阶到非线性随机振动系统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的难题再到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研究,他用一份理想与一份专注让世人瞩目。
朱位秋出生在一户农家,世代务农。当时,他的家北面就是浙赣线,“看见火车开来开去觉得当个司机也挺好的”,那时候朱位秋的理想是当个火车司机。
(幼年时期的朱位秋)
1951年,成绩优秀的朱位秋考入义乌中学。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电影,被解放初工业建设的热烈场面触动,朱位秋心里想:当个工程师也挺好。
1953年,勤奋好学的朱位秋提前半年毕业,成为班里唯一被杭州高级中学录取的学生。在高中,他经常到阅览室阅读科学杂志,这时候他开始想当科学家。
(少年时期的朱位秋)
1956年,他以每门功课都是5分(全优)的成绩毕业,并考入华东航空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那时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满腔家国情怀的朱位秋将自己埋首于这一领域,与各种难题结缘,成绩多次名列全班第一。1961年,他顺利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师从力学大师季文美。那一年,全校研究生只录取了十个。
(2000年导师季文美教授访问杭州期间与朱位秋及其夫人合影)
当大多数研究生还只是满足于完成课程和科研任务时,朱位秋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了当时最新的领域——非线性振动理论。当时,线性振动理论已经比较成熟,非线性振动理论是一门新兴学科,难以掌握。别人不敢触碰的领域,对朱位秋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喜欢搞理论,搞难的东西,我觉得容易的东西没意思。”
朱位秋天天在图书馆看书,特别是有关非线性振动理论的书和杂志,以致于后来,哪本书放在什么位置他都一清二楚。1964年,朱位秋在书店里偶然买到了一本英文版《机械系统的随机振动》的影印本,这一“偶遇”将他引上了国际应用力学的前沿之路。这本书的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国际应用力学大师克兰德尔,也成为了他后来在美做访问学者时的导师。车辆的振动、船舶的振动、飞机的振动都与随机振动密切相关,随机振动的快速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让朱位秋激动不已。当朱位秋开始尝试时,国内大部分学者对此理论都知之甚少,他没有退缩,开始自学。
跨越两个世纪冲击科学高峰
他无问西东
1975年,朱位秋来到浙江大学,得以全身心投入理论研究当中。浙大“求是”的精神在他身上几乎得到了完美的演绎,他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突破理论难题。
1979年,浙江大学开始开设英文班,朱位秋立即报名参加。后来,学校有了出国访问的名额,他凭借优异的英语成绩获得机会。
1981年2月,朱位秋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工程力学系,半年后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如愿以偿,他师从克兰德尔教授,真正开始了攻坚随机振动难题、冲击这座理论高峰的壮举。
(1982年朱位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
在麻省理工学院,一碗牛奶泡饭,是朱位秋艰苦研究中最大的享受,两个纸箱搭块木板是他钻研科学难题的办公桌。困难无法阻挡朱位秋的进阶之路。刚来时,克兰德尔教授就交给朱位秋一个难题,他和他的合作者们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让他想不到的是,朱位秋只用了两个多月就非常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这份超乎想象的漂亮答卷让克兰德尔彻底改变了对这位中国学者的看法,他盛赞朱位秋是“世界一流的研究者”。
访问学者期间,朱位秋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IUTAM关于随机振动与可靠性讨论会上报告了关于能量包线随机平均法的论文,由于表现出色,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成为IUTAM讨论会唯一受邀的国内学者。他协同克兰德尔教授为纪念JournalofAppliedMechanics创刊五十周年撰写了特邀评述论文,对随机振动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评述,很多年轻人受此影响开始研究随机振动。值得一提的是,这本特刊所有作者中只有三位华人,其中两位都是美籍华人、美国院士,一位是鲍亦兴先生,一位是生物力学创始人、被誉为“生物力学之父”的冯元桢,第三位华人就是朱位秋。
1984年7月,克兰德尔,这位带有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随机振动学科奠基人头衔的教授给时任浙江大学力学系主任谢贻权的信里这样评价朱位秋:“他是一位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并很快对该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第一流的研究者。”
(1984年5月克兰德尔访问浙江大学时与朱位秋全家合影)
回国后的朱位秋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撰写了《随机振动》一书,概括了国际上包括他本人至20世纪90年代初随机振动理论的精华。该书于1992年2月出版后,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引用几百次,成为国内随机振动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美国工程院院士、随机结构动力学宗师林幼堃教授称赞这本书:“现今欧、美、日各国无类似专著可以比拟。”
(2003年朱位秋在杭州主持召开第五届国际随机结构动力学会议期间与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幼堃教授等交谈时留影)
对于朱位秋而言,攻克理论难题的步伐从未停止。他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和演绎推导,首创性地提出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研究从拉格朗日体系转到哈密顿体系,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表示成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理论系统,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该系统理论得到了四类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打破了60多年来只有能量等分精确平稳解的局面。
1996年7月到1996年12月,在前往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土木系从事学术研究期间,朱位秋开始接触另一个大难题,也是一块研究“处女地”——非线性随机控制理论研究。为此,朱位秋阅读了许多控制理论的书籍与文献,走路在想、吃饭在想、坐车也在想,最后想出了随机平均法与随机动态规划法相结合进行控制的办法,提出了四种不同最优目标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为将上诉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又提出与发展了部分可观测非线性随机系统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不确定非线性随机系统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极大极小控制与概率加权控制),随机最优有界控制及随机最优时滞控制等控制策略。
(朱位秋院士出版的力学著作)
经过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朱秋位所取得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崭新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这套他研究出来的理论为解决科学与工程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现实生活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坦克的运行。坦克一旦开得很快,开炮就会不准确。美国的坦克可以在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下精准射击,中国的坦克只能在每小时20公里速度下精准打击,朱位秋的团队正在致力于用自己创造的理论解决这些问题。
2001年,朱位秋首创的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他的学术成果入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跨越两世纪的不懈努力与默默付出,朱位秋凭借自己对真理的执着终让世人瞩目!
如今,朱位秋还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病房里一边照顾自己的妻子,一边继续着自己的理论研究。
为这样的好丈夫点赞!
为这样的中国好院士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