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布局人工智能 上海从“娃娃”抓起
作者:admin 来源:中青在线 日期:2018-09-17 浏览

  人工智能如今在上海有多火?看看刚结束的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就知道了!

  不到1周时间,该比赛就收到了来自全市各个学校和学生个人近千个项目报名,最终遴选出小学74个、中学40个、青年14个项目进入决赛。

  一系列迹象表明,上海正准备从“娃娃”阶段就开始在浅层次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领域发力。

  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对国家和城市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良好基础,要主动求变应变,坚定信心决心,紧紧抓住人工智能这一战略突破口。”在团市委机关调研时,李强特别强调“人工智能也要从娃娃抓起”。

  今年,部分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内已经试行了Scratch编程培训、儿童机器人课程,“未来杯”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机器人大赛吸引600多名高中生组成139支团队参加;“雏鹰杯”系列赛事引入小学生喜爱的WER积木机器人赛和FIRST工程挑战赛,决赛参赛队伍超过260支,吸引少先队员1500余名……

  正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方面特辟了一块场地交给团上海市委,由其来组织承办“青少年创新创业分论坛”。“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今天的孩子们要为未来作好准备,要激活孩子们心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团上海市委书记王宇说。

  青少年编程受热捧

  因为薪水高,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已经成为整个上海求职市场上最热门的抢手货。上海一家猎头公司人工智能版块负责人小徐告诉记者,一个拥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算法工程师现在年薪可以达到30万~80万元,创业型公司年薪更高,“不要说中小学生,现在大学毕业生很多都去报名算法、编程培训班”。

  小徐现在还要和一些培训机构建立联系,有时挖走优秀学员,有时挖走优秀教师。

  而在中小学阶段,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计算机编程培训班近两年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就连向来不愁生源、针对幼儿园阶段学生进行益智积木培训的机构也忍不住打出了“编程”的名头。

  上海一家青少年机器人编程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几年因为生源少,他本人还要到学校门口发传单招生,但从去年开始,这个培训班一下子进入到不愁生源愁老师的新阶段。“家长们都有这个意识了。他们发现,适应未来社会可能不只是学会学校里那些理论知识就行,不懂点编程不行。”

  上海市延安中学的高二学生张燕杰在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上担任小学组667小队的“教练员”。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学开始就通过“乐高第一联盟”建立了对机器人编程活动的兴趣,如今渐渐入行的他打算将来朝人工智能领域深入发展。

  “初中班里有2/3的男生喜欢编程,高中班里有1/3的男生在学编程。”张燕杰说,给机器人编程在调试阶段特别无聊、沉闷,但最后完成任务的时候总能让人“特有成就感”。

  上海一所民办双语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孩子幼儿园阶段就已经报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课外班,主体内容是由外教带着孩子做实验、玩科学游戏。上小学后,她又果断给孩子报了编程课,“未来能力,不是看你会做多难的题、1分钟做多少题,孩子未来要养活自己,不接触编程恐怕不行”。

  值得一提的是,陈女士和她的丈夫都是文科出身,家里也没人擅长科技创新。

  “中国不缺码农,缺有想法的码农”

  在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比赛现场巡游了一圈后,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初中信息教研员徐嫣琼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在编程和算法领域培养一批“接班人”的信念,“尽管对中小学生来说,真正的人工智能离得还很遥远,但我想让他们知道乐趣所在”。

  徐嫣琼看到,人工智能大赛上,有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使用了简单的触碰传感器原理,给妈妈做了一个坐骨神经按摩垫;有小学生看到学校老师搬书困难,做了一套小型的全自动运书设备,让书本在头顶上直接流通;有初中生用蛋糕盒做成鼓,用锡箔纸连起线路,一边敲鼓一边从电脑里蹦出声音,方便练鼓的小朋友不吵到邻居。

  这些小发明创造,使用的技术都很简单、普通,但徐嫣琼却觉得珍贵无比:“不完美,但都是孩子们的好想法,要大力表扬。”

  徐嫣琼说,随着青少年的年龄增长,学校将来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和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刷题或者刷编码,“中国从来不缺码农,而是缺有想法的码农”。

  徐嫣琼认为,“人工智能也要从娃娃抓起”提得特别对,而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其本质就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并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

  上海市格致中学是全市STEM教学第一梯队的一所高中,学校里有完备的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开设了通用技术、编程软件、创意设计、3D打印、激光切割等多门社团课。但即便是这样一所学校,要开出“人工智能”课来,也是困难重重。

  “一套人工智能最简单的算法中心设备买下来就好几百万元。”学校教学科研室主任何刚告诉记者,学校已经送了第一批4个老师参加人工智能课程的培训,计划下学期先把课开起来,“先让学生们感受一下,真要深入学习,恐怕要进大学了。”

  目前,我国在大学阶段有实力开设并已经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学校也屈指可数。

  抓牢“体验”口 把AI种子种进娃娃心里

  上海市黄浦区储能中学老师居晓波参与了上海第一套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的编写,并主持了市级青少年人工智能课题。她告诉记者,编程并不等于人工智能,目前上海能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中小学校几乎没有,也没有几个中小学校教师可以上相关课程,“不是用了个传感器就叫AI了,但中小学生会编程、会用传感器解决问题,已经很不错了”。

  居晓波说,“娃娃”阶段的人工智能,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体验”上,到了高中阶段,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稍难的复杂算法让学生们尝试。

  今年上半年,团徐汇区委与徐汇区科委一起举办了“人工智能嘉年华”活动,这项活动就是以“体验”为主要特点的。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这些很难让小朋友产生兴趣,但如果是电子化的小产品、机器人足球比赛,则会很受欢迎。”团徐汇区委书记葛银锋告诉记者,按照团上海市委的部署,区级团委未来主要在普及、体验领域上发力,“先在小朋友心中埋下一颗人工智能的小种子,等它自己慢慢发芽。”

  根据徐汇区的调研,这种“体验式”的人工智能,恰恰也是学校层面最难开设、学生最为喜欢的项目。

  “大多数学校没有自己的专业力量,没有老师、没有合作机构,学校要搞一次体验式教学,很困难。”葛银锋说,团组织联系广泛,与高校的专家学者、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等都有联系,对团组织来说,整合力量开好这门“人工智能体验课”再送进学校,并不算太难。

  比如一周前,徐汇团组织就联系了一个青年社会组织,承接了滨江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人工智能版块的体验项目,成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大会的一个重要看点。

  团上海市委书记王宇认为,上海未来要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发展,必然需要培养和储备一大批专业人才,而现在的中小学生就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团组织有能力也愿意为青少年和学校提供这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