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可以说是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一大“潮流”。粉丝们纷纷为自己的“爱豆”(idol的音译,意为偶像)筹资应援、刷榜投票、接机送礼……以“爱豆”为核心自动抱团,各成一派,线上线下好不热闹。
搜狗联合音悦台于2016年共同发布的《中国粉丝追星大数据报告》显示,在当前追星的粉丝当中,20~29岁在所有年龄段中占比最高,高达47%;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高达53%,高学历渐成“标配”;而从职业角度看,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以56%的比例遥遥领先企业基层员工、自由职业者、专业技术人员等。
但追星=“脑残粉”?如今,95后大学生为我们展示了追星的另一打开方式。比如,有的因追星而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还有的为爱豆而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路上。
“我知道自己一定不是他粉丝中最优秀的,但我希望成为令他骄傲的粉丝中的一员。”在收到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张霖(化名)激动地在微博写下这样一句话。
文中的“他”是某少年偶像组合中一位男星,是陈霖的爱豆,也是她参加艺考这一路走来的最大精神支柱。“准备艺考的时候,很孤独很迷茫,但是我经常想着或许我在画画时,他在练习表演,就像无形中陪伴着我的队友,也就不觉得孤独了。”在陈霖看来,因与爱豆同龄,又同样经历着艺考,看到偶像不得不兼顾工作与学习,让张霖觉得艺考这条路上再苦再累也不孤单。
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看来,大学生群体之所以追星,一是出于一种模仿的心理,偶像的行为对他们起到了感召和示范的作用;二是出于一种情感期待,对现实社会的自我逃避,“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追星也是出于一种减压”;三是一种强化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偶像身上可能有一些品质爱好跟自己相似,甚至是某些外貌特点。
同样今年参加高考的陈莹仪(化名),现在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管理系大一的新生。她的追星之路则源于偶像主演的一部电视剧《琅琊榜》。剧中精湛的演技让她看遍了网上几乎所有关于这位演员的访谈和采访,陈莹仪被他在娱乐圈蛰伏8年的坚持以及一朝成名后依旧不卑不亢的精神而打动,“这种感觉促使我想要去追逐些什么,想要去偶像的大学。”陈莹仪说。
自从“入坑”后,陈莹仪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饭圈”活跃分子,但是为了能和偶像考上同一所学校,她大大压缩自己的娱乐时间,忍着不去刷偶像的新闻,一心一意对待自己的学业,她说,“以后追星的时间还有很多,现在要明白自己当下要干什么。”
说起因追星而“明白当下要干什么”,北京家长李先生可以说深有感触——自己的女儿便是因其偶像演出的一部电视剧而决定学法医。“孩子在高考前很纠结专业的选择,但是因为这部剧,她找到了感兴趣的方向并为之努力,这也没什么不好。”李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他女儿已被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
向阳而生,从“爱豆”身上汲取“正能量”,与之类似的例子很多。不过除了从“爱豆”身上收获“精神力”,还有不少从追星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
大四学生黄嘉华是某歌手的资深“粉丝”,目前还是这位歌手贴吧的小吧主。
由于粉丝内部人员流动性很大,经常面临“脱饭”的老粉和“入坑”的新粉。在这种情况下,她一个人撑起了贴吧文案组、外交组等管理工作,重新制定了吧规、建组招新……在这一过程中,黄嘉华的组织经验值可谓大涨。
去年,这名歌手在上海有场演出,黄嘉华所在的粉丝吧工作组帮粉丝“团票”。谁想,团票价格结果比官方票价还贵了一倍。一时间,很多质疑和谩骂扑向工作组。黄嘉华最初有些不知所措,后来和工作组一起商量,又与粉丝不断沟通,最后工作组先退还门票,又重新商定座位区域,使这一事件得以平息。
“粉丝有时不知道整个事件的细节,极易和管理层产生误解和矛盾。”经此一役,黄嘉华认为日后更需要加强与粉丝间的沟通,将流程的部分细节一一告知。不过一役过后还有不少挑战,黄嘉华如今也算身经百战,“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确得到了不少锻炼”。
为了给自己的韩国爱豆拍出或修出更好的图片,北京某高校韩语专业的大三学生谢欣然不仅在大一就加入了学校媒体中心,负责一个街拍栏目的摄影修图工作,还不断提升自己的摄影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谢欣然对传媒很是感兴趣,因此在掌握熟练摄影和PS后,又利用两个暑假时间辅修了电视编导专业——每天6点起床,8点到校,接着上课学习、考试、外拍、剪辑……一个月只休息一天。今年9月,因为成绩优异,她还拿到了去韩国交换学习的名额。
“年轻人都会追星。为追星而选择传媒艺术相关专业,自学摄影、视频剪辑等,这种理性追星的行为值得肯定。”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杨凤池认为,重要的是,大学生们追什么星,“除了娱乐明星,大学生更应该关注一些科技明星、创业明星等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