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辈人手中接过民族器乐传承与发展的接力棒,李旭和妻子王冬梅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让民族器乐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一个颠覆,让更多青年人知道、了解民族器乐,甚至喜欢、掌握这些器乐。
10月10日~1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个商工组项目、150个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组项目,齐聚“创青春”全国赛现场。
在众多互联网、高科技项目之外,有不少青年创客选择静下心来,将目光聚焦在一些文创、旅游、环保等项目,在创业的路上追寻诗和远方。
从乐器到器乐 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在宁夏,李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家里,他是继姥姥和妈妈之后,投身民族器乐的传承和发展的接班人。
多年以前,李旭的姥姥从中央歌剧舞剧院到宁夏支边,在山区采风时发现了口弦这种世界上最小的乐器。此后,便与口弦结下不解之缘。
“经过器乐改编,姥姥将这种在民间比较小众的乐器搬上了舞台。”“创青春”大赛现场,李旭的妻子王冬梅讲起一家三代人与民族器乐之间的缘分。
传承和研究口弦过程中,李旭的妈妈在传统口弦基础上,尝试用竹子和铁两种材料结合,制作出外观更精美、音调更丰富的口弦。通过与高校专业老师的探讨,让口弦的演奏更专业化、体系化。
有了两辈人的研究积淀,落在李旭和王冬梅身上的,不只是自身的传承。他们的远方,是提升口弦的知名度,让更多人欣赏民族器乐,了解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古老的器乐?前两年,他们尝试从“互联网+非遗+文创”的思路去推广,也曾在旅游景点推广口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就像小时候刚学会口弦演奏的李旭曾向同学“炫技”,换来的却是大家的鄙视一样,口弦的市场认可度并不高。
王冬梅分析,问题出在大家对口弦不了解上。
“得先让大家认识它、知道它,才能有喜欢。”王冬梅想了个办法,打造口弦IP,让口弦不只是一种乐器,更是可以随时传播的器乐,提升影响力。
于是,在长辈们曾经走过的音乐改编、民族乐器合奏之路上,他们尝试将现代和古典乐器融合、让西洋乐器和口弦相遇,将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器乐推向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呈献给大家,尝试通过影视动漫IP授权、教育培训、衍生品开发等方式,提升口弦的影响力。
这些年,李旭和妈妈还放眼世界,不仅收集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上百件口弦,还汲取国外口弦制作技艺,在制作中融入现代元素。
“口弦是距今4000多年历史的、比较小众的乐器,我们做的事是国家级非遗的民间器乐传承,市场化的受众度比较小。”有了前几年在口弦市场化推广中的尝试,现在,李旭和王冬梅这对夫妻搭档并不急于求成,他们更希望先让人们认识、了解口弦。
宁夏推动“非遗”进校园以来,他们已经为近万名小学生普及口弦课程,上百名爱好者掌握了口弦的制作和弹奏。
“家族的传承是精神和力量,更是一种责任,作为新一代传承人,留给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思考,更多的是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推广。”作为负责项目运营和创新的一员,王冬梅认为,必须颠覆之前的方式,让乐器口弦“活”起来,才能走入年轻人的眼、走进年轻人的心。
时光不慌 石荒不荒
“让城市人有做农民的体验,让农村人挣到钱后体验城市生活。”一身深色格子西装、站在项目展位前的胡泽秀透着十足的文艺青年范儿。走进他的“不荒新农业生态建设”项目展位,更像是走近一部田园风格电影的预告片儿。
“我们做的是一个比较有情怀的项目,商业占少部分。”胡泽秀介绍,“不荒”是一家综合田园体生态平台,包含工艺、旅游、民宿、农场等不同板块。“我们有近千亩的养殖种植基地,有百家民宿,有特色工艺。”
在张家口蔚县一个叫石荒的村子开始自己的“不荒”之路,已经不是胡泽秀第一次创业。前些年,他曾在智联招聘担任高级经理,还是智联卓聘联合创始人、八斗猫人工智能创始人,但这些都没能挡住他回到家乡农村再次创业。
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让城市人的时光不慌,让石荒不荒,是胡泽秀打造这个项目的初心。他说,这一定是自己一辈子都愿意奋斗和坚持去做的事情。
回到农村的胡泽秀发现,这里有空置的民房、土地,清新的空气,有很多尚未开发的资源。他决定把闲置房屋变成民宿,带着农民一起经营。并且,从一开始他就将所有的项目都定位为高端私人订制。
“我们以民宿和乡村体验旅游作为线下的活动。”胡泽秀介绍,用户只需要提供参与人数、喜好、想要怎样的旅行,他们就会根据要求制定专门的方案。
在上个月推出的秋季高定田园行中,他们还特意抛出私人管家带车陪同、无人机+相机+手机拍摄照片、视频,赠送私人高定旅行日记等福利。
“希望农村的资源通过我们变成产品给到城市,城市的资金给到农村。”胡泽秀还打造了“不荒姥姥”品牌,让农村的一种特产、一次体验,都带着姥姥般的温暖和关心。
胡泽秀的返乡创业计划充满田园诗意,但也没能避免开始的碰壁。缺结伴同行的小伙伴,想法不被村民认可……当向往的生活遇到瓶颈,胡泽秀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招聘不到人,他就在当地建立大学生联盟,把家乡的大学生召集起来交流想法,找寻志同道合的人。村民认可度不高,就去找政府合作,一起从扶贫项目着手。
虽然项目推出不到一年,但是没想到从一开始,前来定制的用户就比预想的要积极。去旅游的人多了,农民开始有收益了,愿意跟着胡泽秀干的人也多了起来。他举了个例子,村民以前编一个竹筐卖几块钱,团队通过为竹筐附加文创价值,同样编一个竹筐,能够帮农民收入翻好几番。
比起创业,胡泽秀更愿意形容自己是“在认真做情怀这件事”。他所希望的是,参加过“不荒”体验的用户,带回去的不只是游玩照片、当地的特产,而是一段美好的体验。“甚至是从这里购买的一个小物件,也都能够和朋友一起分享它背后的故事。”他说。
旧衣新生 节能环保
“通过扫码形成历史捐赠记录,让废旧衣物捐赠不再匿名。”是“互联网+慈善”红苹果收捐箱一个显著的特点。而红苹果收捐箱的诞生,则要从“废旧衣物再生研发与综合利用”项目说起。
关注废旧衣物再生研发的单鹏有个数据:全国每年产生的废旧纺织品总量超过2600万吨。这些废旧纺织品,除焚烧与填埋外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目前再生利用率只有不到10%。
“意识到这其中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我们就想从提高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率上做功课。”单鹏算了算,再生1吨旧“纯棉”衣物,可以节约1.13亩土地,而再生1吨“化纤”衣物,则可以节约1.27吨石油、790度电。
从一堆废旧衣物到一双劳保手套、一块货运车帐篷,在中民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开发(山东)有限公司,这些,只需要在其全自动高产能混合材质废旧纺织品再生可纺纤维联合生产线上就能完成。
“经过臭氧负压消毒、自动分拣、去除固体异物、经纬分离为可纺纤维。”“创青春”大赛现场,单鹏向驻足在展区前的观众介绍起来。“这些都是经过处理后的可纺纤维再生产的产品。”他指着摆在展位前的劳保手套、工具包说。
拥有专业的技术,如何将散落在各家各户的废旧衣物收纳起来,按照单鹏所在团队的设想,红苹果收捐箱就有了用武之地。它通过内置电子秤即时称重所捐物品重量,并生成二维码供捐赠者形成捐赠记录,还可以通过数据上传完成慈善群体大数据采集。
“布置这样的一台机器所需费用有多少?收益如何?”半决赛答辩中,有评委直击项目中枢。尽管在社区布置这样的一台红苹果收捐机需要2000元,但是他们计划,今年年底在山东省内完成布点1万个。
前期经济投入大、见效慢,为什么还选择做?单鹏看来,环保是一个长远的事情。以前,他们更多是做废旧军装再生加工、和一些厂家合作解决废旧衣物库存问题,但是未来,他们希望提升社会大众对废旧物回收再利用的意识,通过红苹果收捐箱,让更多人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