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被贴上“秒辞”标签,90后职场新人有话说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19-03-22 浏览

  90后是“史上最爱辞职的一代人”?

  随着90后、95后逐渐成为职场的主力军,“这帮娇生惯养的小祖宗难伺候”的说法就一直热度不减,“爱辞职”似乎成了他们身上的标签。

  “90后离职”的新闻常常登上热搜榜,有媒体援引数据称,90后员工越多的地方离职率越高:2016年,90后员工离职率达30.6%,高出平均水平5%,95后甚至“平均7个月就换一份工作”。有50%的90后在工作半年内离职,而且近九成是主动辞职,在同一个工作岗位干满两年的不到40%。

  90后身上还有其他标签:“最垮的一代”“最不能吃苦的一代”“不高兴的一代”“玩世不恭”“不思进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要求还高”……

  一些别出心裁的辞职理由屡屡登上头条。“我失恋了,心情不好”“你们这儿晚上要加班,还不发钱”“你们的工作和我以为的不一样……”某位辞职女教师的“名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屡次被引用。除此之外,公司环境不好、电脑太烂、午餐难吃、人际关系复杂、感觉不顺心、累了想歇歇等,都可以成为他们“秒辞”的理由。

  针对这一情况,《青年参考》采访了若干位90后职场“新人”,他们都表示不能理解。

  “我认为这事(某位女教师辞职去看世界)非常扯,就是在炒作。”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朱先生对《青年参考》表示,“听说那个女的辞职之后开了间民宿,还环游世界去了,证明她根本就不缺钱,换我我也辞职。”

  朱先生认为,在这些博人眼球的案例中,不少初涉职场的90后是“富二代”,家境优渥,不指望工资度日,对工作也未必有兴趣,所以态度较为敷衍,“秒辞”便不难理解。但用这些个案佐证整个90后群体的工作态度,纯属“标题党”行为。“现在的新人全是90后了,你不用90后用谁啊?”朱先生笑着说。

  90后四川妹子刘小姐辞职了,但她不认为自己属于“秒辞”族。刘小姐是北京一所985高校的金融学硕士,2014年毕业后进入金融街一家顶级私募基金公司上班,工作能力和态度有目共睹,升职加薪随之而来,生活令人艳羡。但2017年,刘小姐辞职了。同为90后的丈夫预见到新的“风口”,小两口南下深圳创业。如今,刘小姐的事业风生水起,还新晋为“辣妈”,实现了“家庭事业两不误”。

  让90后敬重的不是权威,而是专业素养

  小蒋是刘小姐的硕士同学,不过所学专业不同。毕业后,他在海南一所高校做行政,但工作颇不顺心,不到两年就辞职了。目前,他在当地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虽然对现状仍然不满意,但他不敢轻易辞职。

  小蒋对《青年参考》表示,他在两家单位都不愉快的根本原因是“办公室政治”。小蒋性格朴实、不善言辞,在“官场”混不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一些不良风气让他苦不堪言。他的学历在上一家单位数一数二,但领导对他各种挑剔,甚至让他代写论文。一怒之下,小蒋炒了对方鱿鱼。

  没想到,第二家单位比第一家有过之而无不及。“部门就5个人,3个领导1个前辈,所有的活儿都是我一个人干。”他对《青年参考》抱怨道,3个领导的意见经常不统一,让他左右为难,落得“里外不是人”。更难以接受的是,当初许诺的分房遥遥无期,如今只靠每个月的住房补贴勉强维持。

  但小蒋选择咬牙坚持,因为大环境的变化让他不敢轻易跳出体制。“不少跳出体制的人又跳回来了。我意识到,还是保住饭碗要紧。”他说。

  小蒋认为,他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工作中与领导和同事“格格不入”。这也是社会舆论对90后的主要抱怨之一:相对于70后和80后,一些90后不那么吃苦耐劳、努力奋斗,而是更注重表达自我感受、顺应个性,不愿将就。跟前辈相比,许多90后不太愿意“一心扑在事业上”,没日没夜地加班,牺牲健康和个人生活。

  一些90后对领导不再无条件服从。对于“权威”,他们有不同的理解,你不能仅仅通过“头衔”就让他们尊重你,而必须在平等的对话中展示出被90后认同的价值。因此,一些“业务上不那么精干”的领导会发现自己说话不再“好使”,遭到90后员工怒怼是家常便饭。

  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的胡小姐对此深有体会。她自己也是90后,但还是忍不住对《青年参考》抱怨她以前的单位“新来的小孩”多么“个性十足”。“你好心好意教他们怎么做,人家连句谢谢都不说,觉得这是应该的。”不仅是前辈,这些“孩子们”连领导的话也不怎么听,“我跟领导说话都毕恭毕敬,用‘您’称呼,他们可好,直接‘哎’‘你’这么招呼领导。”

  不久前,胡小姐上一家单位的一名90后离职了。当时她入职还不到一年,连试用期都没过完。“人家就撂下一句话,‘银行不是我想的那样’,然后就走了,真理解不了。可能是银行的实际工作跟社会的印象差距确实太大吧。”她说。

  不过,这些毕竟是个案,大批90后毕业后仍旧奔向银行和事业单位等较为稳定的机构,虽然与想象中落差较大,也未必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有没有”比“好不好”更重要。

  “像文案、策划这样的工作,流动性本来就强,谁也不会一干好几年。这种工作可替代性也特别强,谁来都一样,缺了谁都能转,所以你爱走就走。”在成都一家国企上班的小袁对《青年参考》说。

  不过,尽管小袁整日在朋友圈里对单位种种弊端大发牢骚,可谁也没见他“愤然辞职”。

  “前途”和“钱途”都重要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一项调查,年轻员工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得到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如今,第一批90后已接近而立之年,虽然已经是职场上的主力,但大部分都是最底层的员工。

  在不少雇主眼中,70后阅历丰富,经验老到,是当之无愧的掌权者;80后入职多年,勤勤恳恳,是职场上的中层力量;而90后难以担当大任,能做的也就是“搬砖”这种重复、单调却又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基础工作。

  职业上升遇到天花板,看不到希望,外面的世界又风云变幻,没有安全感。与其继续待下去,让青春成为“沉没成本”,不如及早跳出去,趁年轻寻找新的机会。

  胡小姐跳槽就是如此。她对《青年参考》表示,原单位极其不想失去她这员干将,为了挽留她没少“封官许愿”,许诺只要再待两年,就将破格提拔她为团队主管。“我其实也挺不舍得的,毕竟在这里学到的东西以后都没用了,好不容易熬到这一步了。”但是整天做着重复的事,难免会想:“难道我这辈子就一直这样下去?那人生的意义何在?”加上银行对私业务不太景气,胡小姐2018年年初离开老东家,开始在新领域打拼。

  在中央某部委工作的公务员小姚倒不愁前途。不久前,因为专业对口,又能“来事”,他被借调到部里的办公厅,职业前景一片大好。但他对《青年参考》表示,他从去年开始就一直惦记着辞职,原因是待遇太低。

  小姚算了一笔账:一个月工资到手8000元出头,虽然单位提供廉租房,不用为北京日益高涨的房租担心,但每月1000元的租金对他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笔钱虽然够用,但承担不起结婚买房的开销。小姚表示,他一直都在积极拓展人脉,打算跳槽到企业,“年薪至少要有60万元”。

  跟前辈不同的是,自出生以来,90后群体普遍没经历过几天苦日子,对待遇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而水涨船高,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节节攀升的生活成本迫使他们不得不更多地考虑现实因素。

  “90后辞职多可能是一种统计学上的误差。”朱先生对《青年参考》说,“现在单位的主力是90后,辞职的肯定也就都是90后。就他们这待遇,换成70后、80后也得辞职。”根据某专业校园招聘平台公布的《2018全国应届毕业生薪资报告》,北京毕业生平均薪资领跑全国,为7114元;上海紧随其后,为6662元。

  对90后来说,除了“前途”和“钱途”,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也很重要。胡小姐对《青年参考》说,她上一家单位有一位80后同事,今年37岁,在单位工作10多年了,是绝对的业务骨干。她每天工作极其辛苦,基本没有早于晚10点下班的时候,有时加班到深夜一两点,干脆住进单位附近的宾馆。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她至今没有男朋友,身体每况愈下,患了严重的角膜炎,再不静养就有失明的危险。但就在去医院的当天,她仍然加班到深夜。

  “你说她图什么啊?”胡小姐对《青年参考》感叹。她的年薪超过30万元,可胡小姐还是觉得,收入和她的付出不成正比。“如果说90后要像她这样才算‘能干’‘吃苦耐劳’,那我们还是垮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