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一农民工家乡创业助多人“还巢”就业
作者:admin 来源:工人日报 日期:2019-03-28 浏览

  清晨,三面环山的江西大余县青龙镇云雾缭绕。7点30分,37岁的徐志成和妻子吃完早饭,蹬上电动车沿着山路前往镇上的嘉颖制衣分厂。15分钟后,夫妻俩已经穿上袖套坐在缝纫机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从没想过又能在家门口上班,还能拿着在广东打工时差不多的收入。”徐志成笑得开心。

  在大余县,像徐志成这样回来就业的农民工不在少数。对嘉颖制衣厂厂长赖诗南来说,让更多人回到家乡就业,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为此,他的厂区吸纳了农民工212人,下岗失业人员173人。除了位于南安镇的主厂房外,赖诗南还分别在周边的黄龙镇、青龙镇、池江镇、新城镇等设立了分厂,方便各处工人上下班。

  “自己也是农民工出身,非常能理解他们想回到家门口工作的心情。”赖诗南回想起在外打拼的10余年,感慨道。

  外出务工学技能

  1988年,刚满二十岁的赖诗南高考落榜,情绪低落的他不甘心自己要一辈子守在农村,跟父母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哥哥的建议下,他开始学习裁缝技艺。“当时就觉得只要有技术傍身,总是饿不死的。”为了更好地学制衣,一年后,赖诗南毅然踏上了南下打工路,成为了东莞一家制衣厂车间的一线工人。

  在厂里,赖诗南总是早早来到车间,中午不休息,晚上常常加班到12点。“当时就想着多学技术多赚钱。”他笑言道,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一门心思只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的努力,不仅换来了一身好手艺,也被厂领导看在眼里。不到两年时间,他就从组长到查货,再晋升为车间主任。

  1992年,赖诗南跳槽到虎门雅美制衣有限公司担任车间主任,在新环境里,他一边虚心向老师傅学习管理经验,一边利用休息时间苦学先进的技术。管理严格、口碑极好的他,在1995年通过竞聘,担任了这家制衣公司的厂长。

  经过10余年的闯荡拼搏,赖诗南日渐感到家乡的创业环境变好。“我们这一代人外出学制衣技术的不在少数,如果都能吸引到自己开的厂里工作,那人数就很可观了。”一心想回乡陪伴妻儿和父母的赖诗南,决定返回离家近的县城创业。

  创业担起社会责任

  2005年,带着5万元创业资金、招募的四五十个农民工和租来的一批闲置机器,赖诗南在大余县南安镇成立了嘉颖制衣厂,开始了他的创业路。

  开始一个月,刚租下的厂房因大楼卖出,他们被迫搬迁。几经周折,赖诗南才找到新楼区将工人安顿下来;2007年,一个60万元的单子,被客户拖欠90%的尾款,看着堆成山的积压货物,赖诗南靠着贷款的28万元,才勉强给工人发了工资……这些创业初期的“跌宕”,让赖诗南更加坚信——“企业要发展,订单是基础,质量是关键,品牌是未来”。

  为了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赖诗南巧借“外力”,勤练“内功”,采取档次分流、价格分流,重点抓好羽绒服的生产加工。生活中赖诗南为人亲切。而在工作中,特别是遇到质量问题,他的严厉让员工们生畏,一个线头、一道褶皱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为了抓好质量,赖诗南每年出资,选送优秀员工到知名企业培训,招聘服装类大学毕业生。如今,在赖诗南的努力和员工的齐心下,制衣厂的生意也愈发红火,2018年,年创收已逾千万元。

  “管理好企业,也要挑起社会责任。”2017年,为了贫困户的脱贫解困,赖诗南率先创办了扶贫车间,吸纳了7户贫困村民。为了让村里的老人穿上暖和衣服,同年,赖诗南给全村20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发了羽绒服。

  “现在就是希望员工能长久地干下去,未来扩大规模后,让更多农民工‘回巢’,享受在家门口务工的好机会,让家乡越来越好!”赖诗南充满信心。

  大余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制衣厂发展,厂里已经成立了工会组织。为了提高工人技能水平,企业也将展开技术比武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