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农家女37年种桑养蚕,带动发展地方蚕桑园数万亩、十几万人就业
【奋斗多年 他们始终反哺家乡】缕缕蚕丝“织就”致富路
春风和煦,乡村如画。5月4日,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江西永新县石桥镇的龙玉环拿着早已准备好的新鲜桑叶,走进幼蚕的“小公寓”,为还未“睡醒”的蚕宝宝送去早餐。
“蚕像娇气的小孩,我们凌晨3点就要起床打桑叶,一天下来要喂食3次。”龙玉环一边把桑叶分摊均匀,一边仔细观察幼蚕的胖瘦、大小、颜色,指导身边的蚕农做记录,一一进行讲解。
为蚕农授课,是“龙老师”的日常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上世纪80年代伊始,她便把传授种桑养蚕技术、带领当地人致富当成终身事业,并为之奋斗至今。
从农家女到养蚕“大咖”
“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1982年,永新县确立“发展蚕桑兴县富民”的发展战略,龙玉环的家乡石桥镇成为首个养蚕试点镇。从小喜欢养蚕的龙玉环主动请缨,率先赴浙江学习种桑养蚕技术。
在外省蚕农那里,20岁出头的龙玉环看着小蚕日夜不停点地吃,通体慢慢变白,一天一个样,吐出的蚕丝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心中不由越来越欢喜。“这些小不点,一定能让乡亲脱贫致富!”她暗暗笃定,将所学养殖技术带回家乡的想法愈发强烈。
学成归来后,她踏上征程。在各个村“串门”,指导种桑养蚕技术。无论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她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蚕农身边。
龙玉环奔走在田间地头,忙碌的生活让她把终身大事抛在了脑后,近30岁才与爱人牵手结婚。种桑养蚕在当时毕竟还是一项新生事物,未知因素多、风险大,不如种植水稻“靠谱”,丈夫多次劝说龙玉环转行,始终坚信种桑养蚕能够兴县致富的龙玉环却从未动摇。
为了让丈夫转变传统的种养观念,她算了一笔经济账:每年3月底开始喂养第一批蚕,15天能出一张蚕茧,一张能卖1000元以上。全县养殖规模一旦形成,走出好经验,这买卖一定划算!
技术过硬、教学细致,处处为乡亲着想,“龙老师”的教程越来越火。“有事找龙老师”,当初的“小龙”慢慢蜕变为大家心中的养蚕“大咖”。
一个人带动一个县
“大咖”也有苦恼。春季一来,村里的中青年会陆续打包行李外出务工,“乡下挣钱没得门路”。老一辈的蚕农虽经验丰富,但手艺却没办法传承。
村子里没有支柱产业,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龙玉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手握“蚕宝宝”这本“致富经”,她反复走访调研,寻求出路。
2007年,瞄准埠前乡文新村的一片荒田,她带头创办起蚕桑基地,聘请贫困户翻新土地,种植桑苗。一年后,基地开始养蚕,抛荒的土地摇身一变成桑园,“蚕宝宝”不仅能“抽丝织布”“赚钱养家”,而且成为周边村落有名的参观“打卡地”。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为解决返乡人员就业问题,先后出台多条创业政策,为返乡人打上“强心针”。在龙玉环的成功创业下,越来越多的人返乡种桑叶、养春蚕,她一跃成为行业的“标杆”。
年轻人回来了,家家户户又热闹起来了。曾经的小山村贫穷,劳动力大量外流,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家一趟。如今,家门口便是创业就业的沃土。
“看到老乡能通过养蚕致富,心里是真高兴。”龙玉环自豪地说道。
一个人带动一个县,搭乘乡村振兴“快车”,永新县“以点带面”,发展蚕桑园数万亩,带动全县十几万人就业。其中,面积超过50亩的不少于10家,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创业大军。
创业初心一如当年
龙玉环一直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在兼顾自家蚕桑园的同时,跑遍了全县24个乡镇进行蚕桑讲座。
几年前,她发现蚕种分散催青不仅会导致“四世同堂”的现象,而且在过程中浪费了过多的劳动力和资源。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龙玉环翻遍了相关书籍,刻苦自学,向全省有经验的老蚕农拜师学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掌握了集中催青的全部技术。在试验成功后,她概括出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技术要诀,对蚕农倾囊相授,大幅提高了全县蚕种孵化的整齐度,降低养蚕难度,收益显著提升。
蚕农咨询技术问题,需要交咨询费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龙玉环回答得认真,“刚开始时不是没想过靠技术挣钱,但越了解蚕桑产业,越明白这是个产业链,需要千家万户的合作。”龙玉环清楚地知道,养蚕的人数越多,蚕丝的产量越大,缫丝厂的效益便越高。产业发展,才能带动周边更多的人就业致富。
“在蚕桑园,种桑苗、养蚕种,进行规模化的种桑养蚕,群众可流转土地入股,出资入股;在缫丝厂,原本家中待业的妇女可寻工务工,进车间工作。”永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陈靓珂说,有了挣钱的法子,脱贫致富就不愁。如今,土地盘活成了资产,农民变身成了“蓝领”,永新人的生活越发红火。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白蚕吐出屡屡纤细的蚕丝,成就了龙玉环的幸福事业,更绵延了当地人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