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以硬科技为支撑的新经济在北京活力迸发,涵盖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大数据、云计算、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1至5月,北京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95.5%。通过持续激发新活力、营造新环境、扩展新空间,北京经济怦然“新”动。
激发新活力
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主播、虚拟现实演播厅……在不久前举行的2019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北京会场主题展上,300余件科技展品、130余家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汇聚成一场科技创新“嘉年华”。
在北京致远慧图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前,不少观众排队进行眼底检查。拍完眼底照片后,只需等待片刻,就可以通过手机收到检查报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机器能够自动识别近20种常见眼底病变。”公司医学总监李唯说,目前该款智能设备已在国内上百家医疗机构使用,每日协助医生完成上千人次筛查。
近年来,北京高科技企业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精尖领域。“信息+服务业”“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保持旺盛发展态势,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北京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从2015年的110家增加到2018年的223家。
创新要素的加速聚集不断引领产业升级。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综合处副处长杨丽介绍,以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经济逐步壮大,已占北京经济总量的三成左右,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1至5月,北京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95.5%,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9%。
营造新环境
立足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不断想新招、出实招,努力为硬科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优良外部环境。
急救如何实现5G远程协作,怎样运用大数据支持地区发展……今年6月,来自北京市市级部门、基层单位、市属国企的18家单位,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29项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符合条件的优秀方案,不但将给予推荐申报新技术新产品认定等政策支持,还将加强资金和服务保障,推动其落地应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王英建说。
通过“用民众智慧解决民生问题”这种新方式,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进一步被激活。过去两年,北京市已征集到55个民生问题的226个解决方案,一批优秀方案启动试点、推动应用。
为进一步念好服务“这本经”,给新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北京各区推出了对重点企业的“服务包”制度。凡进入“服务包”的事项,都要说到做到。
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针对高科技人才引进后遇到子女入学、医疗等困难,大兴区发展改革委作为“总管家”,会同有关部门逐项研究、逐一解决。
发挥国际化特色优势,朝阳区制定楼宇品质分级评价标准,创新楼宇服务体系,CBD“桥头堡”作用日益凸显。目前,CBD拥有服务业40个领域前十强的代表性企业238家,税收过亿的楼宇达到147座。
目前,北京正在深入落实“10+3”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建立市区两级产业项目落地专班,引导各区、各园区做精做优做强主业,推进192个高精尖产业项目尽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