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黑白名单”,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完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用脚投票,避免消费陷阱。
■ 姚龙华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对于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活动提出了规范意见,这也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深入,在线教育蓬勃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全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01亿,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94亿。在线教育将原本只有一二线发达城市才能享受到的师资、课程等优质资源,以极低的成本高效地输送到了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甚至是边远地区,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现实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成为推动教育公平的一股重要力量。
校外线上培训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然而,由于准入门槛较低,政策体系不健全,利润空间较大,校外线上培训迎来了一拨“野蛮生长”。比如,有的线上培训平台存在低俗有害信息,以及与学习无关的网络游戏等内容;有的线上培训内容以应试为导向,超标超前,不符合教育规律;有的学科类线上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基本教育教学能力;有的线上培训预付费过高、合理退费难,用户消费风险大……一连串问题严重影响了校外线上培训质量、增加了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
校外线上培训依托互联网开展,对传统监管机制带来巨大挑战。大量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只拥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而缺少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但传统审批难以奏效,跨区域监管困难重重,导致处于“裸奔”状态的多,被强制“下线”的少。怎么办?《实施意见》提出,采取“互联网+监管”新模式,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互联网的问题,建设全国校外线上培训管理服务平台,为各地开展备案和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全国校外线上培训管理服务平台,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按照事权划分使用平台备案审查和监管功能,培训机构按照备案和监管要求使用平台提交备案材料和监管数据,家长和学生通过平台可以方便查询培训机构、课程和师资信息,让相关方各得其所,形成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合力。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校外线上培训仍会有巨大的市场。如何让有需求的家长和孩子尽可能选对地方,仍是一个大问题。对此,《实施意见》提出,将建立校外线上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列入白名单,对存在违规行为的列入灰名单并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列入黑名单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黑白名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利用全国校外线上培训管理服务平台对外公布,及时更新,实现动态监管。建立“黑白名单”,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完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用脚投票,避免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