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虽说在一些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高薪抢人早已见怪不怪,但像华为这般,把刚刚跨出校门的应届生的年薪抬到百万级别,仍不多见。也正因此,此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舆论热议。
不过,严格来说,华为这么做,算不得什么石破天惊。这种用顶尖薪酬抢夺顶尖人才的做法,早已是全球高科技企业的惯用手法。如任正非所说,世界计算机竞赛的冠军、亚军,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资挖走了。在硅谷,平均年薪超过百万的科技公司可谓比比皆是。
相比而言,中国的企业对于人才的估价,要保守得多。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IT行业从业者平均年薪在13万元人民币左右,和国外互联网企业的薪酬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在不少人看来,中国企业付给优秀人才较低薪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这是我们整体的经济实力和收入水平所决定的。不过,这些人忽视了,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范围内有竞争力,那必然面临着与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而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们对于人才的估价,是按照本国的标准,不敢向国际标准看齐,那如何能赢得这场竞争?
这正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用和其他国外企业同等甚至更高薪酬标准,抢夺人才的根本原因所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对人的投入远高于对物的投入,才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不二法门。
2018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全球排名第二,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但科研投入和产出不匹配,仍是一大痼疾,众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这背后,科技投入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是一个深层次原因。
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说到底,还是要依靠人才。要想获得优秀的人才,要想激发人才的创新动力,首先必须打破薪酬“天花板”,让他们的收入与付出相匹配,让他的知识估值与知识价值相匹配。
就此而言,华为给应届博士生最高开出数百万元年薪,给国内企业做了良好的示范。至少,这种重视人才的态度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