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走出重销售轻研发怪圈,创新才是硬道理
作者:admin 来源:工人日报 日期:2019-09-06 浏览

  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促进产业升级,需要企业痛下决心,把目光放长远,不再仅仅追求短期利益,还需要有关部门完善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机制,并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实力如何?从近期发布的上市企业年报中可见一斑——据9月3日《新京报》报道,8月31日,A股304家生物医药板块上市企业年报发布完毕。其中,184家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研发投入超1亿元的仅有44家,恒瑞医药、复星医药、迈瑞医疗、科伦药业等龙头企业是最舍得花钱做研发的企业,不过也有超半数企业研发投入未过中位线。

  相比其他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具有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一个药物从研发到上市要经历选题与立项、新药发现、临床研究、新药申请、批准上市等多个环节,往往需要耗费10年以上的时间和数亿元的资金,而这期间药物的安全性、毒性或者有效性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令项目夭折。也正因此,我国相当一部分医药企业并未“下血本”研发创新药,而是在做资金投入小、研发时间短的仿制药。

  仿制药是指专利药品在专利保护期结束后,不拥有该专利的药企仿制的替代药品。我国是仿制药大国,长期以来仿制药高价、高利润的状况,某种程度上使得药企缺乏创新的动力,形成了“重销售轻研发”的畸形生态。资料显示,2018年A股284家药企的销售费用超过2400亿元,研发费用约为332.66亿元,后者不到前者的七分之一。其中,34家A股上市药企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超过50%,甚至有些企业的比例超过70%。宁可掏出大笔费用在市场营销上,却舍不得在研发方面做更大投入,这显然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行业的长足发展。

  生物医药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医改向纵深推进,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展开、“4+7”实施范围扩大等政策的出台,都将推动仿制药步入微利时代,而以销售为主导的模式也将难以为继。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则成为大势所趋。

  事实上,2015年以来,国内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增速在不断提升,国内一些企业也尝到了高投入高产出的甜头。而国际知名药企更是早已享受到了创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尽管如此,由于起步晚,基数小,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总体研发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我国制药工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仅为5%左右,而同期美国的这一数字接近19%。

  从销售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需要企业痛下决心,把目光放长远,不再仅仅追求短期利益;另一方面,新药研发所需要的那么多真金白银也不是企业想拿就拿得出来的,还需要有关部门完善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机制,并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

  研发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日前发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9%,再创历史新高,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不过,专家也指出,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能真正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科技成果仍不足,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鼓励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各界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布局。

  眼下,科技短板使得我国在一些领域仍然受到“卡脖子”的威胁。在生物医药领域,虽然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我国药物创新和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能力得到提升,但新药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仍是短板,国人发病率较高的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肿瘤疾病缺少有效治疗药物,大力支持创新药研发势在必行。要推动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