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执掌北京国际音乐节20年的余隆正式卸任艺术总监一职,曾任音乐节联合节目总监的邹爽接棒。今年是她正式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的第二年。新的身份是新的挑战,更是新的机会。
从金融到艺术的跨界
在位于北京市三间房南里4号院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大本营见到邹爽的时候,她身着白衬衫,头发利落地盘起,时不时会露出爽朗的笑容。
出生于艺术世家的邹爽,在准备出国留学时,却做出了让家人意外的选择——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管理专业。令家人惊讶的决定背后,她有着自己的考虑,“我很重视去伦敦最棒的高校体验英国的整个社会形态。大学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想更多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希望学些日后能转型用于其他行业的内容。”邹爽说。
虽然选择了经济管理,但邹爽却从未想过要入金融行业。“对于文化发展来说,像父辈那样只做单纯的艺术家或许已不够,需要更为完整的体系来支撑。”英国诸多文化事业系统化特征明显,也与金融行业联系紧密,这使得邹爽意识到,经济管理专业完全可以在推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效能,实现更专业、更具规模化效应的商业运作。
学校绝佳的地理位置,给了她更多接触戏剧的机会。她常去看下午场的演出,边看边在心里琢磨戏剧。从伦敦政经毕业后,她又在伦敦大学学院拿到了电影文学硕士学位,后以一等荣誉的成绩获得伦敦电影学院导演硕士学位。
毕业后,邹爽导演过不少歌剧作品,两次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大厅复排大型歌剧《蝴蝶夫人》,先后于英国皇家歌剧院、北爱尔兰国立歌剧院、立陶宛国立歌剧院、上海夏季音乐节等完成从巴洛克时期到现当代的多部歌剧作品。就在今年4月,2019国际歌剧奖在伦敦落幕,邹爽以“新艺术家”奖提名身份受邀参加颁奖典礼,她不仅是该奖项诞生以来首位入围的中国导演,同时也是本届唯一入围的中国歌剧从业者。
在“传统”与“创新”间平衡
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结缘,可以追溯到1998年,那时邹爽就经常看音乐节的演出。2012年,她复排了音乐节的儿童歌剧《诺亚的洪水》,“这个项目很有意思,因为并不是单纯的演出,而是要跟当地相结合,在其中嵌入很多中国元素的内容,这让我能非常快速地进入到中外两边的机构系统当中,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保持平衡。”邹爽说。
让邹爽感触颇深的,是音乐节对于年轻人的包容,“这里很鼓励年轻人说出自己的想法。”邹爽说,“当时余隆总监常会找我们年轻人在一起开会,每个人都得发言,‘你觉得音乐节好玩吗’‘你觉得音乐节值得来吗’,让大家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沙漠里起楼”,是邹爽对于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诞生的描述。在她看来,音乐节在当时不仅是一场文化交流的艺术活动,它隐含着一触即发的能量,背后是公众热切的期待。但20多年后,她需要玩出些“新花样”,不断为观众带来新的音乐体验。“现在大家有各种各样的消遣方式、解压方式,如何能让音乐节保持住最初的标准,让那时候的气质仍然在这个城市深深扎根,这就需要我们‘接地气’,要与年轻观众形成对话,曲高和寡不是我们想要的。同时,也得不断保持与国际同行的对话。”
正式加入北京国际音乐节之后,邹爽主导并打造的“新锐歌剧”板块很快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红馆,她与团队打造了一系列浸没式歌剧,由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改编而来的多媒体声乐剧场《逐》、亚纳切克经典歌剧改编的《小狐狸》、蒙特威尔第同名歌剧改编的《奥菲欧》……余隆也曾评价说,邹爽的“新锐单元”像“风一样改变了音乐节的思维”。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而独到的艺术探索嗅觉,邹爽用自己的艺术理念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实现了很好的平衡,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宽阔的文化解读视角。
让音乐节展示出城市气质
水关长城脚下长达8个多小时的概念音乐会、被誉为“花腔之王”的捷克传奇花腔女高音埃迪塔·格鲁贝罗娃的北京首演、使用VR技术每次仅可进一人的虚拟现实音乐体验……今年的音乐节亮点纷呈,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回味悠长的艺术盛宴。与此同时,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华人女作曲家杜韵的歌剧《天使之骨》,此次也将在中国首演。
今年,邹爽和团队还上线了BMF(北京国际音乐节)俱乐部,以创造同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直接交流互动的平台。“我们在俱乐部里组织了很多活动,比如公益的大师课,以对话形式让观众接触最前沿的艺术理念;组织观众体验排练现场,观众可以走进马勒室内乐团的排练厅,坐在乐手旁边,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呈现流程。”她说。
“与观众的交流不能隔着一堵墙,如果有墙,那么我们在这边精彩表演,观众在那边什么也看不到。得建立跟观众距离更近的联系,把这堵‘墙’‘拆掉’。”
1998年,余隆刚刚创办北京国际音乐节之时,只有34岁,邹爽也是在相同的年纪接棒,成为音乐节的新任艺术总监。归国这些年,她希望为观众带来更多元的文化体验,也期望努力实现中外艺术的更好对话。她希望让音乐节在今后更有“狂欢节”的感觉,展示城市气质,让古典音乐真正地包围在人们身边,让更多跨国界、跨文化的因子与北京这座城市互动。
“我现在既是做事情,也是在学习,在艺术上再深造。每一段经历、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产生新的能量。永远都在学,永远都到不了自己觉得特别牛的那个程度,总想着有更好的可能性,然后让自己不停地积攒。”邹爽就是这样不断对自己提着要求,也是这样在不断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