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就是如此。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年龄都在30-40岁左右。当这些昔日的“成功人士”遭遇中年“职场危机”时,他们反而更难调整心态,一旦“屡战屡败”,往往会“沦落”成“宅一族”。
上海就业帮扶的重心,曾从昔日的“4050”转向为前些年的“2030”;而如今,“3040”的“中间层”在沪逐渐涌现。本报记者从上海一个普通街道的基层“乐业空间”就业援助点了解到,在其失业、无业人员登记信息中,“2030”与“3040”已然打成平手,帮助后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成为其工作的重要部分。
中年失业遭遇瓶颈
“我曾经找了6个月的工作,每天睁开眼,心中的希望都会被磨灭一点。”坐在记者面前,龙严如此说道。
1985年的龙严曾是沪上一家物流公司的经理,拥有令人羡慕的薪水,在高档的创业园区内上班,拥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室。
一切的美好,在被通知裁员的那一刻被打破了。刚开始,龙严并没太过担心,“不就是换个公司么,我在这行干了那么多年,还怕找不到工作吗?”
但是,事实开始逐渐让他怀疑自己。6个月中,龙严投递了数百份简历,面试了多家公司,期望值不断下调,但他始终没有被一家录取,“有HR很明确地表示,就年龄而言,他在年轻人为主的这一行当内,已经不受欢迎。”
同样郁闷的,还有原先在金融行业从事行政工作的董小姐,36岁的她在生育二胎之后,做了3年全职妈妈,之后想要“重出江湖”时发现,尽管她之前所在的企业总部在陆家嘴赫赫有名,但如今哪怕是一家小公司,也拒绝了其岗位申请。
心态变化加重危机
在杨浦区平凉街道的失业、无业人员登记信息中,龙严和董小姐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事实上,该街道的统计发现,“3040”失无业人员的比例,已经与“2030”的人员不分伯仲。例如:在今年5、6月份的报表中,30岁以下的人员比例为41%,31-40岁的比例为47%;7-9月的报表中,30岁以下的占比为52%,31-40岁的比例为48%。
“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就业困难的人群中,越来越多出现了中年人的身影,而不是过去单一的青年人。”平凉街道第一睦邻中心“乐业空间”的负责人高燕如此说道。
拥有职场经历、学历不低、有求职欲望……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是这些“3040”人群的优点,可他们为何会找不到工作呢?
对此,高燕分析认为,与“2030”不同,“3040”再就业初期有明显的期望值,然而其年龄的劣势,使得其不再完全“适配”同等岗位。换句话说,同等岗位,企业宁愿需要更为年轻、学历更高的人员。
那么,“3040”为何降低预期,也很难找到岗位呢?高燕指出,这同样是因为过去的职业经历所致,“你一个做过副总的人,申请去做经理,尽管你愿意屈才,但让现在的总监怎么想,他怎么管理你?”
正因为如此,一旦“3040”遭遇失业,其再就业之路比想象中更难。在平凉街道第一睦邻中心“乐业空间”的援助名单上,不仅有物流经理、金融业人员,甚至还有电商的副总、西班牙海归人士。
高燕着重指出,长期失业给“3040”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甚至要超过“2030”。由于“3040”多已成家,其经济来源一旦遭遇影响,甚至会导致婚姻和双方家庭的变化。此外,与“宅一族”的“2030”相比,“3040”明显更成熟,其自责和压力也会更重,更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做减法”帮助其上岗
“帮助这些中年人走上岗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高燕坦称,不少“3040”之所以去街道“找工作”,其实已属无奈。
“除了没拉下脸求朋友,我什么方法都试过了。”龙严就告诉记者,不管是网络招聘、新媒体招聘、现场招聘会,他全都尝试过。
高燕告诉记者,除了必要的心理疏导等,乐业空间最大的功能在于“做减法”,降低求职者和企业的双方预期值。
“我们要说服企业,给予这些中年求职者机会。”高燕表示,为此他们采取“信用背书”,利用担保的方式,推荐这些“3040”上岗。今年以来,已经有20多位成功实现再就业。
龙严告诉记者,下个月,他将在一家物业公司重新上班。而董小姐已经在沪上一家互联网公司找到了一份行政岗位。
但“中年危机”绝非个案。日前,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职场人年中盘点报告》曾显示,职场人中近六成感受到中年危机,29.9%的职场人期望在35岁后做到企业管理层,还有12.2%的白领认为35岁之后有失业风险。
不仅如此,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职场人士对中年危机的感受与日俱增。“70后”中感受到中年危机的比例最大,占据了89.8%;81.6%的“80后”也表示遭遇到了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