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和资历,哪个才是“非诚勿扰”?
关于资历,有这样一个段子:
资历
面试官:“这个有没有?”
毕业生:“这个没有。”
面试官:“这个可以有。”
毕业生:“这个真的没有。”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人才,是资历!说白了就是经验。虽然你简历上写的密密麻麻:荣誉、社团管理经验、技能经验,让面试官看的云里雾里,但最关键的东西却没有,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许多简历会在招聘会现场散落一地,无人问津了”。最近,有过应聘经验的人,都会想起拿着“学历”去见面试官的那一刻,往往最多被提及的就是资历。
以前,跟身边的毕业生聊起来,10个里有1个说是“家里蹲”,但是反观现在,10个里有9个说是“家里蹲”。
为什么?
仅以中国为例,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仅北京地区毕业人数就预计为21万,为历年之最。去年未就业的全国高校毕业生还有170万。那么累加起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已经超出了700万。这么一个庞大的数字,要社会和企业去消化,恐怕很难,虽然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创业和就业的政策,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回想起20世纪末的时候,每个高校毕业生都寒窗苦读。为的只是毕业时的那一张“学历证明”,有了“学历证明”,找工作的时候,才会受到企业青睐,获得优厚的待遇。于是各个名校都成了学子们的终极目标。但是看看21世纪的今天,满大街都是大学生,你随便拉出一个来,都能跟你随便说个专业,给你上堂普及课,但现如今学历已经不再重要了。
现在企业最想节省的是什么?就是人工成本。已经拥有工作资历的老人们都被裁下来了,而没有资历的新人们还在往前冲。说白了,新人永远是垫背,永远是被老人们踩在脚下的。只有老人们上去了,才有新人们的机会。如果你有工作资历,你才可能踩着别人上去。而现在的大学生身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资历一说在现阶段也只是“空穴来风”。那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呢,主要是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道路上的几只拦路虎所为,可惜路有猛虎,但无武松用武之地。
首先是毕业生自己对求职道路的理解和心理诉求问题,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自身定位,只是抱着“学历”去找,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样,即使找到了也干不长。其次,是高校教育质量,现在的高校都太注重商业化,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往往都欠缺实操方面的教育,大都采用填鸭式教育,使得众多毕业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会在短期内因“实操问题”被迫离职或辞职,恐怕今后高校如果引进了“流水线”教育,毕业生们也只能是“组装式思维”,毫无意识可言。最后,是企业招聘硬性要求,比如某个岗位写上工作年限要求,年龄要求等等,虽然看似没什么毛病,但是刚毕业的学生,哪来的工作年限?如果企业要求28岁以下或30岁以下,有些研究生毕业就快28了,你再加上3年工作年限要求,这不是“逼良为娼”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和社会都在想办法解决,意在使有学历没资历的毕业生们重拾斗志,增强信心,但结果又如何呢?比如,最近一直吵的很热的“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基地本身就是为增加工作经验而设立的,但有些毕业生偏偏因为岗位好坏频频退出。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英雄不问出身。现在知名企业的老总们不也是从低到高,步步为营吗?现在是工作挑人,而不是人挑工作。创业都不用你创了,免费给你提供见习机会,都不去,都嫌次。难道在家当“啃老族”就是你远大的目标吗?中国有句俗话叫“光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现在有些毕业生就属于这种心态,光看见人家汽车洋房的住着,就没看见人家工作时的艰辛。虽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这种人,就像H1N1流感一样,只要接触就会传染,让周围的人都变成了这种心态。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企业和相关政策。现在的企业好在哪?好就好在它不光只顾赚钱了,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此来回报社会。这次的团中央“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企业都成立了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尤其是人力资源行业。比如fesco、上海外服、易才集团等等,都建立了不少的基地,尤其是易才集团,目前在其全国布局的服务网点上就建了40多个基地,来帮助当地青年。而许多政府部门又出台了许多利好于就业、创业的政策,比如:兰州当地的“未就业,可先参加就业实训”以及社会保障部的“高校毕业生9领域就业可享补贴”等等,这些政策的颁布,也表示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关注,有了政策,大多数企业也都遥相呼应,比如方正的09实习生计划、物美的免费封闭式管理培训、易才集团与北理工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等等。
既然社会和企业都已经尽了他们应尽的职责,那么为什么有些毕业生还在踌躇呢?“上学无用论”都已经被传的沸沸扬扬了,你们认为学历和资历比,哪个才是当今的“王道”?在这种环境下,毕业生们不要再拿学历去和资历硬碰硬,应该在持有一定资历的时候再去考虑就业之道,这才是非诚勿扰的举动,才是能够打动企业的“敲门砖”,难道非要招聘企业拿出非诚勿扰的招牌,你们才知道学历和资历哪个更重要吗?
资历
面试官:“这个有没有?”
毕业生:“这个没有。”
面试官:“这个可以有。”
毕业生:“这个真的没有。”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人才,是资历!说白了就是经验。虽然你简历上写的密密麻麻:荣誉、社团管理经验、技能经验,让面试官看的云里雾里,但最关键的东西却没有,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许多简历会在招聘会现场散落一地,无人问津了”。最近,有过应聘经验的人,都会想起拿着“学历”去见面试官的那一刻,往往最多被提及的就是资历。
以前,跟身边的毕业生聊起来,10个里有1个说是“家里蹲”,但是反观现在,10个里有9个说是“家里蹲”。
为什么?
仅以中国为例,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仅北京地区毕业人数就预计为21万,为历年之最。去年未就业的全国高校毕业生还有170万。那么累加起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已经超出了700万。这么一个庞大的数字,要社会和企业去消化,恐怕很难,虽然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创业和就业的政策,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回想起20世纪末的时候,每个高校毕业生都寒窗苦读。为的只是毕业时的那一张“学历证明”,有了“学历证明”,找工作的时候,才会受到企业青睐,获得优厚的待遇。于是各个名校都成了学子们的终极目标。但是看看21世纪的今天,满大街都是大学生,你随便拉出一个来,都能跟你随便说个专业,给你上堂普及课,但现如今学历已经不再重要了。
现在企业最想节省的是什么?就是人工成本。已经拥有工作资历的老人们都被裁下来了,而没有资历的新人们还在往前冲。说白了,新人永远是垫背,永远是被老人们踩在脚下的。只有老人们上去了,才有新人们的机会。如果你有工作资历,你才可能踩着别人上去。而现在的大学生身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资历一说在现阶段也只是“空穴来风”。那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呢,主要是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道路上的几只拦路虎所为,可惜路有猛虎,但无武松用武之地。
首先是毕业生自己对求职道路的理解和心理诉求问题,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自身定位,只是抱着“学历”去找,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样,即使找到了也干不长。其次,是高校教育质量,现在的高校都太注重商业化,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往往都欠缺实操方面的教育,大都采用填鸭式教育,使得众多毕业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会在短期内因“实操问题”被迫离职或辞职,恐怕今后高校如果引进了“流水线”教育,毕业生们也只能是“组装式思维”,毫无意识可言。最后,是企业招聘硬性要求,比如某个岗位写上工作年限要求,年龄要求等等,虽然看似没什么毛病,但是刚毕业的学生,哪来的工作年限?如果企业要求28岁以下或30岁以下,有些研究生毕业就快28了,你再加上3年工作年限要求,这不是“逼良为娼”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和社会都在想办法解决,意在使有学历没资历的毕业生们重拾斗志,增强信心,但结果又如何呢?比如,最近一直吵的很热的“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基地本身就是为增加工作经验而设立的,但有些毕业生偏偏因为岗位好坏频频退出。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英雄不问出身。现在知名企业的老总们不也是从低到高,步步为营吗?现在是工作挑人,而不是人挑工作。创业都不用你创了,免费给你提供见习机会,都不去,都嫌次。难道在家当“啃老族”就是你远大的目标吗?中国有句俗话叫“光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现在有些毕业生就属于这种心态,光看见人家汽车洋房的住着,就没看见人家工作时的艰辛。虽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这种人,就像H1N1流感一样,只要接触就会传染,让周围的人都变成了这种心态。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企业和相关政策。现在的企业好在哪?好就好在它不光只顾赚钱了,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此来回报社会。这次的团中央“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企业都成立了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尤其是人力资源行业。比如fesco、上海外服、易才集团等等,都建立了不少的基地,尤其是易才集团,目前在其全国布局的服务网点上就建了40多个基地,来帮助当地青年。而许多政府部门又出台了许多利好于就业、创业的政策,比如:兰州当地的“未就业,可先参加就业实训”以及社会保障部的“高校毕业生9领域就业可享补贴”等等,这些政策的颁布,也表示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关注,有了政策,大多数企业也都遥相呼应,比如方正的09实习生计划、物美的免费封闭式管理培训、易才集团与北理工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等等。
既然社会和企业都已经尽了他们应尽的职责,那么为什么有些毕业生还在踌躇呢?“上学无用论”都已经被传的沸沸扬扬了,你们认为学历和资历比,哪个才是当今的“王道”?在这种环境下,毕业生们不要再拿学历去和资历硬碰硬,应该在持有一定资历的时候再去考虑就业之道,这才是非诚勿扰的举动,才是能够打动企业的“敲门砖”,难道非要招聘企业拿出非诚勿扰的招牌,你们才知道学历和资历哪个更重要吗?
上一条:
知名企业最喜欢这些求职者
下一条:
有助于你升职的六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