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此前从教育部获悉,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此,北京市教委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暖冬”计划,助力学生成才就业。
2019年12月26日,北京市教委所属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北京地区58所高校就业部门和95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齐聚一堂,对接2020届毕业生供需信息。参会的95家企业,都是经各高校就业工作部门推荐、受广大毕业生青睐、接收毕业生较多的典型单位,其中包括华为、阿里、京东方、以及67家“中字头”“京字头”公司。本次洽谈会上,由学校介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向企业代表推介毕业生,有的企业在现场就与高校达成了接收毕业生的初步意向。
北京市教委通过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成功就业》订阅号等多种渠道推送就业创业信息,服务毕业生206.96万人次。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新上线“服务系统+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实现用人单位线上报名和线下招聘高效顺畅,供需双方沟通的精准度和成功率大幅攀升;开拓“市级就业中心+高校校园”服务渠道,针对性个性化就业信息投放和职业指导服务成效明显。
在广泛“找路子”的基础上,各高校发扬“钉钉子”精神,有针对性地破解难题,做好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对于有就业困难的学生,严格落实“一生一策”,及时雪中送炭,做到“责任清、问题清、需求清、措施清、去向清”。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在学生帮扶过程中,不忘兼顾“温度”和“深度”,分层分类推进帮扶落地。学校成立了少数民族就业专项工作组,通过政策交流会、岗位推荐等方式为少数民族学生回乡就业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专项求职补贴30余万元。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北京市教委和各高校积极作为,创新工作手段,扎实服务内容。2019年下半年,北京市教委举办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培训、创新创业导师培训等4期培训班,培训高校就业指导教师474人次,有效提升就业工作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北京大学持续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求职季伊始开展2020届毕业生求职指导需求调研,策划推出“求职下午茶”系列工作坊和“从校园到职场”职前团体辅导,平均每周举办2-3场,围绕就业形势分析、重点领域求职辅导、市场行业趋势、简历面试技巧等同学需求最为迫切的话题开展针对性辅导。中国传媒大学发挥学科优势,构建精细化就业指导信息矩阵,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设“登高望远•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弘毅智远•选调生招录”等专题,编发《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指南》《校园招聘宣讲会干货合集》《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实用指南》等材料,进行政策解读、岗位推介和求职指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活动,针对2020届毕业生已经举办了4场简历诊所活动、3场就业工作坊、2期集训营活动以及4次“职点课堂”讲座,累计服务近1500人次。首都师范大学优先基础教育系统,组织编写《基层就业范儿》学生辅导读物,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赴基层建功立业。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和各高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将创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巩固专业知识,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近三年,北京市教委以“一街三园多点”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三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在园团队300支,其中218支完成工商注册,60支完成社会融资3.5亿元,在园团队年营业收入3.3亿元,孵化大学生创业者2300余人,创业团队数量及质量实现双增长。25家高校分园是市级大学生创业园的延伸与补充,目前在园团队691支。北京市教委为在园团队提供政策咨询、工商注册、投融资对接等12项管家式服务,支持优秀创业团队参加互联网+、创客中国等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奖项200余项,在园团队、北京理工大学“中云智车——未来商用无人车行业定义者”项目、清华大学“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项目,分别夺得2018年第四届、2019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
北京市教委不断加大工作调研力度,2019年下半年,将北京93所普通高校和80余所科研院所分为8个交流研讨组,研判2020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各高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监测、毕业生就业进展定期跟踪统计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及时跟进岗位需求、签约进展等形势变化,持续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群体的跟踪调查,深入研判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做到及时预测、即时预警,把防范化解风险贯穿毕业生就业工作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