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出生在云南福贡县石月亮乡咱利村的李淑靓,一副清秀柔美的模样。如果没人介绍,看不出是一名年销售额达120多万元,带动50多名当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集设计、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民族服饰加工生产企业的执行董事。
说起开服装厂的初衷,李淑靓告诉记者,几年前,想为女儿买一套漂亮的民族服装,却发现偌大的福贡县城民族服装稀少,不仅价格偏贵,上身效果也一般。于是萌生了办民族服饰加工厂,让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能够买到价廉物美的民族服装的想法。为此她在2015年3月创办了“哦乐”(傈僳族女子头饰珠珠帽的音译)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开服装厂之前,我就是农村出来的打工妹,做过超市促销员、酒店服务员。”李淑靓说。外表柔弱的李淑靓实际上是个面对困难决不退缩的傈僳女人,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
“我曾经遭遇过因资金短缺付不出工人工资和原料钱而接近崩溃的边缘,最苦的时候,一个人包揽设计师、缝纫工、炊事员、销售员。”讲起过往经历时,李淑靓动了情,这其中的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管理,为了把好服装厂的质量关、销售关,李淑靓高薪聘请了缝纫技师做技术总监,以及电脑裁剪师、网络销售和市场推广员。
家住福贡县石月亮乡咱利村的激光剪裁师开大桥是厂里的三员大将之一,曾在广东专门从事电脑激光剪裁。他告诉记者,厂里的民族服装从设计到剪裁全部采用电脑打版和激光剪裁,一台激光剪裁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20个人,每小时能裁剪70~80套,而且精确。厂里最大的激光剪裁机一天能裁剪1500套左右的服装,可进行批量生产用于单位和团体定做。
李淑靓一直把“诚信”视为企业的生命,她坚信好布料、好手艺才有好市场,有质量、有诚信,企业才能走得更远。为了保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李淑靓的仓库里至今还码着一堆价值七八万元钱的不合格料子。一位员工看见堆摆着的布料,很是心疼,建议李淑靓和其他布料搭配使用,却被李淑靓狠狠批评了一顿。她坚决不允许用达不到标准的布料做衣服而坑顾客,影响信誉。
一次,一位外地顾客要定做70多套民族服装作为单位的工作服,那段时间恰逢农忙季节,大部分熟练工都回家忙农活了。本可以找其他作坊代为加工,但李淑靓想到临时请人帮忙,有可能质量会参差不齐,就婉拒了这单生意。“宁愿不赚钱,也不能砸了品牌的信誉。”她说。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李淑靓终于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如今,“哦乐”服装生产实现了电脑CAD打板设计、电脑激光裁剪机自动裁剪、电机工业缝纫机缝纫等高新技术,使她的民族服装缝纫工艺有了质的飞越。同时,为方便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的顾客购买,她除了在福贡、贡山和泸水经营实体店,还开通了网店。因业绩突出,李淑靓2017年被评为“怒江州第三届劳动模范”、2019年度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先进典型。
目前,公司共有50多名员工,平均月工资2000多元,薪水最高达7000多元,同时还吸纳了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她也不忘创业初心,实现了让老百姓穿上质优价廉的民族服装的梦想。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同比增加了40万。疫情发生以来,面对线下招聘会的风险和被延后的春招,不少企业和高校将线下招聘工作转到了线上,纷纷探索“云招聘”等形式。日前,由光明日报、光明网主办的“2020企业校招光明大直播”活动走进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企业负责人就招聘规模、考核重点及薪酬待遇、职业规划等毕业生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在线解答,截至当天下午6点,直播总观看量突破百万。不少代表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下利用网络直播等新兴招聘形式帮助更多毕业生就业,对促进大局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校企牵手,供需线上对接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冲击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就业和民生。“当前,‘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代表认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就业创业新空间也在不断拓展,这些产业为劳动者提供了许多全新的工作机会,“但却缺少适合这些岗位的人”。
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各省区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和高校积极推进网上招聘、网上咨询、网上签约等一系列就业服务,仅3月份就举办了各类网上招聘活动两万余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委员表示,为防控疫情采取的隔离措施和限制人流活动,刺激了线上办公、企业在线运营、远程协助等线上服务发展。
光明日报联合校企推出的就业大直播开设校企视频连线环节,邀请常年向三峡集团输送毕业生的清华大学、河海大学相关负责人进行在线互动,体现了高校服务就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积极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委员说:“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发挥高校力量,邀请高校以及教育行业专家学者借助企业校招光明大直播这个平台提供就业指导,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解决现阶段一些毕业生‘求职无门’、企业‘求贤若渴’的供需对接矛盾。”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行各业,湖北企业更是首当其冲。“我们将保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利用‘云招聘’和‘云面试’等无接触线上招聘方式,解决了疫情期间的招聘难题。”湖北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代表告诉记者,通过直播专场推介和视频双选招聘会,供需双方在直播间互动交流,有效解决了特殊时期“引才难”“求职难”的两难困境。目前,兴发集团2020届招聘季已引进大学毕业生210人,均是企业急需的化工研发、安全环保等专业技术人员。
“屏屏”相对,沟通效率升级
2月中旬,一位意外滞留武汉的东北小伙通过58同城招聘成为武汉第一医院的一名志愿者。58同城CEO姚劲波代表说:“这正是凭借平台资源,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精准、高效服务的一个缩影。”作为疫情之下的“替补”招聘方式,“云招聘”的交互式沟通成本低、效率高,正在成为众多企业的主流招聘方式。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今年异常突出,就业率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滑。尽管各高校都在想办法举行一些小型线上招聘会,但还是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大平台。”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委员指出,光明日报联合企业搭建的这个线上就业平台就是一个重要举措,希望这个平台越办越好,为广大毕业生就业带来福音。
从“面对面”到“屏对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在赋能不断增长的线上招聘需求,不少互联网企业与媒体合作,将直播、VR、视频等技术应用到“云招聘”中。在5月20日的企业校招光明大直播中,网友不仅在线与三峡集团相关负责人沟通交流,还通过屏幕看到了世界在建第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施工现场,两岸山体里的16台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全国产水轮机组,是世界最大的水轮机组。
疫情推动线上招聘爆发式增长,促进了远程视频技术和人力资源配套产业的发展。这种供需双方更为可视化、交互式的交流平台,为企业和毕业生迅速对接和直观了解对方提供了帮助。施大宁委员说:“我认为线上比线下互动更具有展示度,对求职者的能力要求更高。伴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变化,全面复工复产迫在眉睫,企业用人需求会有增长,线上招聘可以提前储备优秀人才。”
人职匹配,信息精准对接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保就业除了要解决就业总量压力,更要解决结构性问题。
疫情对就业形成了新的压力,与过往同期相比,企业用工短缺特别是人岗匹配度低等问题,增加了复工复产的困难。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委员认为,高校应激活校企供需链,奋力打好组合拳。在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政府等相关部门为校企搭台唱戏,实时发布人才需求岗位,供不同高校、不同学历人才进行岗位选择,既为企业“进口”解围,也为高校毕业生“出口”打开大门,从而有效纾解校企双方的供需矛盾。
“光明日报联合校企推出的就业大直播,契合了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需要,同时也打通了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精准对接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实现供需双方无缝衔接,促进‘人职匹配’。”宁夏电投银川热电有限公司工程师方敏代表表示,直播中开设校企视频连线,邀请高校及教育行业名师、学者现场为毕业生答疑解惑,改变了传统就业服务局限于提供就业信息或临时救助的思维,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结合起来,助力他们顺利就业。
“云招聘”解决了毕业生获取岗位信息渠道单一的问题,增进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帮助学生准确认知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更好地将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合理匹配。苏华委员建议,企业复工复产之后,也要注重与高校主动“联姻”结对,打造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共同体,精准解决企业用工和高校毕业生输出就业的双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