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奋斗者自愿申请书》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称,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要求员工自愿签署这份申请书,承诺自愿加班并放弃加班费、带薪休假和离职补偿,能力不足时接受公司淘汰,承诺不与公司产生劳动仲裁等法律纠纷。如有违反,则员工自愿放弃公司奖励的“权益份额”。这一事件让职场PUA再度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所谓PUA,原意为“搭讪艺术家”,泛指利用某种优势地位,通过精神控制,操纵他人满足自己的愿望。职场中的PUA,大多出现在上下级关系中,如领导对下属、前辈对新人等,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通过无端打压来控制员工;也可以是空画大饼,以责骂加偶尔表扬和承诺等方式,让员工迷失自我,唯领导是从。
为控制员工而贬损其人格,不仅缺德,也涉嫌违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民法典》亦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民事主体的人格权。显然,职场PUA已踩踏了法律红线。
遏制职场PUA不能只寄望劳动者权利意识的觉醒,补足劳动者人格权益保障机制不足的短板才是关键。对此,除了要及时对劳动法拾遗补缺完善,确立特殊的劳动者人格权益保护性规则,明确企业激励、管理和职场PUA的界限外,还应坚持人格利益保障和经济利益保障并重,把劳动者人格利益的保护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对劳动者遭受职场PUA侵害后提供更多行政救济。
当然,企业也要自觉遏制职场PUA。虽然职场PUA在短期内确实能起到控制员工、提高工效的作用,但此举因在根本上损害了员工人格尊严,必将失去信用,无异于作茧自缚。因此,作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的企业,更应通过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营造富有创造力的企业文化,主动防止职场PUA,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自身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