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挖潜一线员工智慧 培养复合型人才
来源:工人日报 日期:2021-01-20 浏览

    挖潜一线员工智慧,管理层要多动脑筋 “口口相传”式带徒,需加入操作标准


  案例:一家炼化制氢企业的操作员工经过细心摸索,发现受昼夜温差影响,上游加氢干气产量白天高于夜间。为此他们改善操作,合理调整氢气生产参数,使装置白天的氢气产量提高了1000标准立方米/小时。


  观察: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比“合理调整氢气生产参数”更为重要的,是一线员工的“匠心”——在设备能力提升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他们靠“细心”,找到了“外部因素”,摸索出规律,从而打开了优化增产的空间。


  处处留心皆学问。一线员工由于直接从事生产,其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也最为熟悉,也就最有改善改进的底气,其金点子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南方一家炼化企业,员工根据温差调节操作,改变以往循环水出口温度控制长年不变的惯例,根据季节、昼夜温差确定风冷机的开停,挖潜效果明显;


  一家炼油企业为了提高高标号汽油收率,制定耗资数百万元的改造方案。在征求员工意见时,一位工人技师提出只需增加一段管线就可消除收率提升的瓶颈。这位工人技师的改造建议被付诸实施,只花几万元就达到预期效果。


  上述实践都不需要多么高精尖的科技,但却都取得好的效果,其根源在于一线员工开动了脑筋,并由此实现了企业出黄金。其实,无论是优化生产还是节支增效,一线员工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在不同的岗位上,员工都可能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案。而在新设备新工艺运用不断增多、降本增效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依靠员工、挖潜其创效智慧,则需要管理者多开动脑筋。


  案例: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却出了事故。最近,一家企业带班的老师傅告诉新员工,油管可以叠放5层。老师傅倒休后,新员工不管什么管径的油管,统一叠放5层。结果一些大口径油管被送到现场后,由于堆放层数超标导致出现变形无法使用,不仅耽误了工期,也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观察:“口口相传”、手把手地教,应该说这是行之有效的师带徒模式,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为企业培养出新人。从上述案例人们并不能得出结论否定“口口相传”的带徒模式,而只能说“口口相传”做得不到位:老师傅依据过往的经验,并没更新自己的知识,新员工没有认真领会,满足于浅尝辄止。


  这其实暴露出一个问题,即师徒对当下规则的认知程度不深,对新的操作标准的掌握和执行不够。当下新的技术、新的作业标准正大量涌入一线,推动着生产方式的迭代升级。这种情况要求老师傅必须进行技术标准升级,注入更新后的“一线作业操作标准”:油管不再是过去的“老三样”,而是已经根据不同地层的不同设计,出现了管径材质等的千差万别,自然也不再是统一叠放5层。就是说,自己对当下技术规范、操作标准能否做到系统掌握,已经成为能否带徒的“金标准”。这不仅是对师傅,也是对企业的一个提醒:除了师傅手把手地教,企业也应系统地教,让新老员工共同明了新的技术规范、操作标准。


  在一师带一徒的传统之上,不少企业已经创新出更多的带徒模式,比如科研机构与一线员工创新工作室互领徒弟,跨界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技术工艺快速更新的今天,这样的创新多一些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