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经济年报显示,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一段时间以来,保姆、建筑工人等蓝领群体工资高于白领的新闻,引发了公众关于农民工高薪的惯性联想,甚至让一些人再次发出“读书无用”的喟叹。对此,应该怎么看?
“农民工月均收入4072元”说明农民工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整体,而是在年龄、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和劳动经验上存在鲜明差异的个体。人们不能以偏概全,看见少数快递小哥、技术工人月薪过万,就得出一种“农民工挣钱很容易”的论断。
应该正视的是,不少农民工的收入并不稳定,有时波动起伏较大。以一些服装厂的农民工为例,工厂订单多的“旺季”,他们月收入可以过万元,但在工厂订单少的“淡季”,他们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只有几千元甚至更少。还有一些农民工高薪背后往往是长时间、高强度的辛勤劳作。换句话说,这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应该得到的回报与激励。
“农民工月均收入4072元”犹如一面镜子,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民工的生存生态在不断改善和优化,但同时有不小的成长空间,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还可以也应该做得更好。
不论是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还是健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当农民工在市场中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待遇,当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流动的渠道更加多元、畅通,他们的活力与创造力才能不断被点燃和激活。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会让少数人“一枝独秀”,而应该让大多数人只要足够努力付出,就可以生活得更好。当农民工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当农民工在城市更有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城市才会更有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