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实名制就业1万人,康复救助3万名残疾儿童,新增残疾人托养1万名……1月21日,全省残联工作会议召开,部署今年的残疾人就业、康复、保障等助残惠残新举措。江苏有479万残疾人,涉及全省五分之一的家庭,这些举措将为他们送去实实在在的温暖。
省残联理事长万力介绍,“十三五”期间,全省残疾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30.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全部脱贫,残疾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残联系统提出初步奋斗目标:到2025年,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明显改善。
实名制就业,年内新增1万人
对于43岁的盲人按摩师夏宗豹来说,2020年是创业以来最艰难的一年。他在宿迁开了两家盲人按摩店,因为疫情,去年曾停业两个月。好在当地残联及时发放房租补贴和营业补贴8000元,帮他渡过难关。“我们两家店雇佣了33名全盲和视力障碍者,他们每月基本收入有3000多元,通过从事按摩工作实现脱贫。”夏宗豹希望,今年能有更好的政策助力产业发展,实现盲人按摩产业连锁化、规模化和品牌化。
“对残疾人来说,就业意义更大,不仅是他们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品质的直接方式,也是平等融入社会的根本途径。”省残联教育就业处处长韩毅介绍,去年全省共发放辅助性就业项目和服务奖励1355.11万元,提供创业就业补贴2339.45万元,补贴残疾人机构经营成本、减征社保费等2311.29万元。全省完成托养3.8万余人,累计建成“残疾人之家”3017家,实现辅助性就业或就业3.2万人,新增残疾人实名制就业9426名。今年,全省还要再新增残疾人实名制就业1万名,实名制培训3万名,托养1万人。
农村残疾人是就业保障的重点人群。去年启动的常州“小菜园”就业项目,融合扶农、助残、惠民,实现三方利益最大化。该市低收入群体被组织起来,利用乡村闲散土地种植蔬菜瓜果,由园艺推广站提供技术指导、常州小菜园农业发展中心统一配送净菜。常州残联依托“残疾人之家”在社区集中销售,确保全程“有收益、有保障”。由于菜品新鲜且价格低于市场价、得到居民认可,销售喜人。
今年,各地将通过转移性就业、电商、辅助性就业等帮扶残疾人,特别是“零就业”残疾人家庭;推动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还将启动“残疾人就业服务进社区”项目,提供精准化职业技能培训。
可持续保障,残疾人参保有补贴
残疾人脱贫后,如何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还需要接续提供稳定的民生保障。去年,全省65.7万余名困难残疾人领取生活补贴,61.2万余名残疾人领取护理补贴。11个设区市将“两项补贴”范围扩大至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一二级听力残疾人全覆盖,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按单人户被纳入低保,残疾人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获得感明显提高。
今年,全省残联系统将配合民政部门落实“两项补贴”制度,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除了“单人保”政策、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等,省残联还将与相关部门合作,提高残疾人医疗救助水平,强化救助与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互补衔接,减轻残疾人医疗费用个人负担;加强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做好疫情期间的急难救助。
今后,低收入残疾人将享受这些社会福利:参加社会保险补贴;医疗、交通、信息、水电气等刚性基本生活支出上的减免补贴;商业综合保险全覆盖;辅具补贴;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免费进入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各地还将推进信息无障碍消费资费优惠政策。
普惠服务,3万名残疾儿童将受益
“没想到申请轮椅这么方便,不用跑腿,很人性化。”如皋市如城街道的王建华(化名)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如皋市残联微服务”公众号,申请到了一辆轮椅。
残疾人融入社会,辅具必不可少。如皋市残联理事长戴斌介绍,为满足残疾人个性化需求,该市启动“残疾人辅具进万家”项目,矫形器、助行器、轮椅、人工耳蜗……辅具适配种类从最初的十几种增加到几十种。如皋还试点打造“网上商城”,推广辅具租借共享,为残疾人更快融入社会提供方便。
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最根本的还是要看群众的获得感,对大部分残疾人而言,最直接的获得感就是就近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省残联康复处处长季本桂介绍,全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接近100%。去年全省共完成221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点改造提升任务,直接为2.23万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今年江苏还将开展“科技改变生活”辅具服务项目,完成4个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验收和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工程建设。
聚焦服务短板弱项,仍有不少堵点、断点有待打通、接通。年内全省将为3万名残疾儿童提供服务,特别是解决好孤独症儿童康复的供需矛盾,努力做到“应康尽康”;让有家庭医生签约需求的残疾人,签约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