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改”话题热度持续,代表委员呼吁——
“让培养技能人才的好政策落地见效”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佛山市苏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苏荣欢向记者说起调研中一个令他颇感无奈的现象:当地人社部门、工会组织“好意”为工人举办免费技能培训,但企业对工人参加培训班并不鼓励甚至有些“不情愿”,甚至在工人拿到相关技能证书后,企业也不愿给予奖励或提高薪酬,认为工人即使学了技术对企业也没多大用处,相反可能耽误工作时间。
“很多企业没有耐心去培养、等待工人成长,他们只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苏荣欢代表说。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持续推进,产业工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不过,来自一线代表委员的调研也显示,想要真正破解产业工人的“成长烦恼”,仍需打通政策落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连日来,关于“产改”的话题不断出现在代表委员的讨论中,汇集成一个响亮的声音:“让培养技能人才的好政策更好地落地,进一步提升‘产改’实效。”
“技术工人更受重视了”
春节前,全国人大代表、东风集团神龙汽车有限公司钣金工杨祉刚收获了一份大奖——被评为东风汽车公司首届“十大工匠”之一,获得了包括一台汽车在内的价值20万元的“礼包”。“这体现了公司对我们技术工人的重视!”杨祉刚代表说。
“近些年,技术工人更受重视了,待遇也提高了。”不少受访的产业工人代表委员都表达了这一切身感受。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歉焊一班班长姜涛,是国家级技能人才,也是贵州首批优才卡获得者之一,享受厅级领导待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技能大师、茂名石化首席技师张恒珍所在的城市,为劳模发放了劳模优惠卡,在就医、旅游等方面给予劳模优待。苏荣欢代表所在的城市佛山,每两年评选一次“大城工匠”,对当选者进行表彰宣传……
不止经济和社会待遇,杨祉刚代表表示:“能参加全国两会,这让我深感自豪,这也是产业工人待遇提高的一个体现。”
“关键在于落实和执行”
在为“产改”叫好的同时,一些代表委员提醒,产业工人待遇提升的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大,成长成才的通道还可以进一步打通。
张恒珍委员有一个劳模工匠微信群。两会前,她向群友们征集心声。问题抛出去后,就像一颗小石子砸进水里,@她的“嘀嘀”声不时响起:“国家出台了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好政策,但现实中还面临落实难题”“尽快让国家培养技能人才的政策落地见效”……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班组长徐立平说:“国家已经有很好的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和执行。”
最新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在推动“产改”举措落实落地、健全完善、提升效能等方面,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有关部门围绕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在人才、教育、培训、经费等方面出台了多项规定,但存在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现象,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政策合力;有关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的制度大多是指导性意见,企业执行与否、落实程度全凭认识觉悟;在薪酬待遇方面,一些改革举措在国企贯彻落实时遇到工资总额管理制度的障碍。
调查显示,一些企业由于管理观念落后,使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对职工重使用、轻培养现象依然突出。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荣书建议,将“产改”各项制度安排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政考核体系,区分重点内容和企业类型进行分类考核,对制度执行情况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建议,拓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巡视督查、新闻媒体等多种监督渠道,探索实行第三方评估,将产业工人对改革的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
“让产业工人有更多获得感”
徐立平代表所在的高技能人才微信群里,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两会前微信群里展开讨论,呼声最高的是“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薪酬,使他们能立足岗位成才、创新、发展”。
“很多企业只针对管理岗位搭建了完备的薪酬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技术工人序列的薪酬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工匠大师工作室核心成员、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杨杰说,“有些大国工匠的待遇还不如副科级,影响了技术工人提升技能的积极性。”
陈荣书委员建议,完善产业工人薪酬体系,在提高基本工资基础上,设立技能人才岗位特贴、带徒津贴等;推动企业保证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资及增幅不低于本单位管理人员平均水平;探索实行技术工人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给予超额利润分享和股权期权激励。
吕国泉委员建议,要聚焦重点人群,关注“三新”领域、非公经济组织等重点领域和新就业形态人员、青年职工、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推动解决社会保险、建会入会、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协调等问题。
代表委员们务实而具体的建议,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提升“产改”实效,让改革成果真正落到职工身上,让产业工人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