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让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22-01-10 浏览

  前不久,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歌尔股份)9个部门的业务专家对112名学生进行了面试,98%的同学被各部门“抢订”一空,提前拿到了录用通知。这批学生是歌尔股份与5所院校合作的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培养出来的。首批学生来自模具设计、制程工艺、工装设计、生产设备4个方向,精准匹配企业用人需求。


  2021年,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公布,歌尔股份名列其中。经过多年探索,这家创新型制造业企业让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助力一大批技师、工艺师、制造工程师快速成长


  “振幅:声压离开声流的最大距离;话音频带:300—3000赫兹”……歌尔股份贴片调维技师李焕玲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着有关声学的基本原理。这个“00后”女生,自小就对电子器件感兴趣:“有些设备,拿来修好了、调试好了,挺有成就感的。男孩能干的事我也能干!”


  2020年,李焕玲从潍坊当地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和近200位同学一起加入歌尔股份。与不少同龄人相比,她的职业培养路径更清晰。“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年在‘匠造班’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第三年就可以到企业实习了。”让李焕玲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匠造班”里的教材、案例、讲师和设备,跟生产一线非常贴近。“老师讲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比如一个传感器的原理、构造、功能,马上就能在旁边的机器上手操作,这样一来,印象更深刻了。”


  “匠造班”是歌尔股份与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共同培养的一种新型班级,是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匠造班”里大多数讲师均来自企业,拥有丰富的业务实操经验,能够实现“所学即所用”。此外,歌尔股份还与学校联合开发了系列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实用型新教材,学习内容与行业、市场保持高度一致。


  来到公司后,李焕玲凭借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功底,很快就能独当一面。现在,她一个人承担起几条产线设备的现场维护。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她也在努力钻研工艺,希望在能力达到一定阶段后,接下来可以“跨界”挑战工程师岗位。


  作为一家规模大、生产密集型高科技公司,歌尔股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与高校合办产业学院,与职业院校合办工学院、“匠造班”等,歌尔股份成功打造了一种全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自2018年开始,歌尔股份先后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等多所职业院校合作,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标准,结合制造现场6000多个特色知识点,开发近40门实用性课程,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该模式自开创至今,已有402人进入生产岗位,其中216人取得本科生待遇,70人获得硕士生待遇,并得到了企业高度认可。2021年以来,歌尔股份还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潍坊学院、滨州学院等高校签署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协议,创新“2+1+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完成本科融合课程开发。


  “除了研发,我们还有大量的生产制造过程。随着产品复杂性、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强烈。”歌尔股份董事长姜滨介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尽快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等方面实现突破,才能提升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差异化发展通道和个性化成长路径


  建立起人才培养、选拔、激励、提升机制


  “消费类电子行业竞争激烈,对复合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公司给我提供的多个关键岗位锤炼让我得到了多方面锻炼和成长。”作为歌尔股份某零件业务单元的负责人,王斌2006年来到这家企业,职业角色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转变。


  王斌大学读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来到公司后首先被分到了扬声器业务部门,一开始接触到的是产品工艺。2007年前后,消费电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品设计、材料日趋复杂,性能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当时,歌尔股份给了王斌这批大学生一个机会,可以转型去做产品研发,王斌没犹豫,就报名去了研发部门。“记得我第一次画图纸,师傅让来回改了13遍。甚至尺寸标注要用多大的字体,我下了很大功夫才弄清楚。”王斌没有气馁,逐步从做助理工程师,到独立带项目,成为一名研发工程师,后来又成长为研发主管。


  正当研发做得得心应手时,王斌又迎来一次挑战。2010年,他又承担起产品工艺升级的重担。“这个阶段再回去做工艺,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工艺组装。过去是研发冲在前面,工艺跟随。后来,我发现制程工艺、产品规格这些也有着非常高的技术含量,特别对制造业来说,十分关键。”如今,王斌带领着几千人的大团队,在他看来,“不是企业看重我的能力,而是公司一直在给我们提供着有挑战性的发展平台,吸引着我们一直在这成长。”


  正是通过打造差异化发展通道和个性化成长路径,歌尔股份建立起人才培养、选拔、激励、提升机制。


  “很多人刚开始来到企业,有些可能单纯出于对电子类产品和技术的喜爱。在日常的工作和培训中,慢慢接触到电声学各种知识,包括跟供应商、客户交流,去参加各种展会、学习,能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歌尔股份高级副总裁高晓光说,为了紧跟前沿,歌尔股份还经常聘请高校优秀教师前来授课,与南京大学等高校合办工程硕士班等,给员工提供进修机会。


  技能人才培养的另一大特色是项目牵引。高晓光介绍:“一个大的产品项目,我们可以拆分得很细,这样就适合一些经验较浅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进来。往往也都是新产品、新项目,不会重复老产品,通常1至2年的周期。项目做成了,人才就基本成长起来了。”


  人才集聚效应形成创新优势


  拥有1.2万余名工程技术人员,6000余名专职研发人员,每年招聘大学生近千名


  历经20多年发展,从一家生产电子元器件的配套小厂起步,到转向传感器、智能穿戴等各种智能硬件的自主创新,歌尔股份一步步成长为高科技龙头企业,累计申请专利已达2万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2万多项,PCT国际专利3000多项;拥有8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打造出4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连续6年夺得中国电子元件百强研发实力榜单冠军。


  歌尔股份目前拥有1.2万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专职研发人员6000余名,每年招聘大学生近千名……依托人才集聚效应形成创新优势,企业在多个细分领域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消费类电子制造业竞争激烈,不做到第一第二,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很难存活下去。”为此,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姜滨有着长远布局。早在2004年,企业开始谋划从驻极体麦克风向微机电系统麦克风转型,姜滨曾多次与一位中科院毕业的博士交流,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姜滨承诺为其提供优厚的待遇,配备专门的研发设备和团队。当时,这位博士不愿离开北京,姜滨就特批他可以在北京单独办公,搞远程研发。


  求贤心切的歌尔股份最终打动了这位博士,他举家搬到了歌尔股份所在地潍坊,成为这家企业引进的第一位博士。十几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省级重大项目16项,研发出“集成硅麦克风”填补国内空白,累计产值达120亿元。他主持的“高性能传感器及其集成式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随着歌尔股份构建起全球领先的微电子研发集群,这位博士也成为新一代电声器件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物。


  “我们一直坚持用一流的人才,提供一流的产品,服务一流的客户。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姜滨坦言,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歌尔股份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企业相比,招引人才并不占优势。为此他想了不少办法。在为人才提供快速发展平台的基础上,除了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和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外,还提供住房满足人才刚需,建设幼儿园、小学、初中等,致力解决员工子女教育问题……


  “研发创新是企业保持卓越和领先的动力。”姜滨说,歌尔股份每年将销售收入的6%至8%投入研发,在中国以及海外等多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已经形成了以声光电为主要技术方向的研发与创新能力。“我们现在打了一个基础,下一步还要继续加大力度、夯实基础,吸引更多天下英才,建立更加完备的人才体系。”姜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