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消息,2月9日,记者从上海市闵行区人社局了解到,该区正在搭建全市首个劳动关系智慧预警管理平台,通过接入大数据中心,对企业的司法处置、行政处罚、劳动用工等六个维度的不同风险因子数据进行分析和“打分”,着力于实现劳资矛盾的精准预判。
不能总当“救火队员”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的共同目标,但现实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依然会存在。”闵行区人社局执法大队大队长严春华告诉记者,让劳动关系的维护从“被动处置”走向“主动发现”,帮助企业和职工双双走出困境,是目前各级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严春华看来,政府部门不能总是当“救火队员”,等到案例已经发生后才予以介入,这样不仅处置效率不高,而且往往会“疲于奔命”。“更应该如同医生一样,提前预判出病患和来源,这样就能对症下药,提前介入。”
严春华指出,如果能将传统的事中事后处置模式转变为可提前量化的事前“预测、预警、预防”模式,就能够实现劳资矛盾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
大数据帮忙来“打分”
关键在于,面对辖区内数以万计的企业,怎样才能从中发现存在劳资纠纷隐患的“少数”呢?
靠的就是大数据。记者了解到,新设的劳动关系预警智慧管理平台与区大数据中心实现了共享,海量的数据通过信息比对,从中筛选出了一个个风险因子,然后再根据“算式”进行打分,最终得到的分值将会成为预判该企业的风险等级。
司法处置、行政处罚、劳动用工、信用安全、经营异常、企业舆情……这六个指标,成为了该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判别对象。
“企业是否破产或股权冻结、有没有增加失信信息、退工率是否异常上升、有无被列入社保欠缴或经营异常名录……”严春华表示,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企业在平台中的“积分”。
一键“测温”处置风险
而当企业的“积分”达到一定等级时,就将触发平台的四色预警机制,犹如测温“超标”一样,提示政府部门需要提前介入。
例如,闵行区一家服饰有限公司当月退工率超过60%,且连续两个月退工率处于上升趋势,立即触发预警,经过职能部门排摸发现,该公司已经两月欠薪60万元,涉及员工40人。通过跟踪协调处置,最终企业通过资金周转,补发了所欠薪资。
而另一家食品生产企业,则是因为子公司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被系统列入预警名单中,而通过走访也发现,企业员工安置及薪资发放确实存在问题。
同样,还有一家实业有限公司,因为连续三个月税收环比下降超过80%,被平台列入排摸对象,结果显示存在阶段性欠薪的状况。
“大数据会说话,企业想要藏着掖着就没那么容易了。”严春华表示,该平台2019年在梅陇镇试点,2021年6月在全区上线,运行以来累计风险预判155次,经街镇协管队排摸处置后,仅2件被列入预警,经相关部门处置后也已经“灭灯”。
预警系统有效遏制了企业劳动关系进一步恶化,将用工矛盾化解在了萌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