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家非遗就业工坊累计销售收入达1.53亿元
到青海旅游,除了感受自然山水、人文风情外,还能收获一些精巧别致的手工艺品。面对青绣、石艺画、唐卡等多达上百个种类的手工艺制品,游客们惊叹青海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人心灵手巧之余,总忍不住挑几样带回家。
在青海各地,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成为市场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设立3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间接带动从业人员约10万人。
次成贡布是同仁市年都乎乡传习所的学生,2019年,大学毕业后的他回到家乡学习石雕技艺。经过4年的学习,他的作品已销往四川、西藏等地。
次成贡布说,现在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慕名前来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学艺人带来了收入。
短视频助力传统手艺“破圈”
如今,短视频平台把传统手工艺再次拉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中。当传统文化遇上新媒体技术,古老而低调的手艺被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何抓住机遇传承创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传统手艺的传播者和传承人面临的新课题。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藏绣工坊,刺绣艺人们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为当地50余名妇女派订单、教技法、传样图、收绣品,实现在线传艺接单。在湟中区鲁沙尔镇,一批银铜器制作匠人通过直播将青海传统技艺传递到各地,让青海老手艺成为线上新时尚。
毕业后回乡创业的90后王生义在湟中区开了一家网店,帮助匠人们在网上销售工艺品。2020年夏季,他的店曾创下了一天卖出100多件商品的纪录,通过网络销售和直播带货,推动百年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以往的订单中,企业订单占八成,现在更多是省外的散户订单。”王生义介绍,通过短视频平台,过去基本不抱希望的散客订单,竟也渐渐成了工厂销量的重要部分。
销量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王生义看到了属于传统手艺的未来。他希望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电商平台让更多人看到青海的传统手艺,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这项传承百年的传统技艺。
年轻人的加入让文化传承更有新意
近年来,我省立足本土特色,突出地域文化,全省各地非遗工坊生产出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手工艺制品,涵盖青海刺绣、工艺品、纺织品、纪念品等。
创新传承发展的传统手艺成为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的新产业,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让文化传承更有新意。通过电商平台的推广,青海手艺人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青海各地,文化旅游部门和企业充分发挥民族手工艺企业、农村合作社、非遗工坊、个体经营户、家庭作坊等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大技艺培训力度,加强创意研发,创造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多渠道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近3年,全省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各类展演活动千余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2000万人次,非遗项目成为乡村旅游新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