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教师新闻 > 内容

这十年,六千余万职教毕业生涌入市场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22-09-21 浏览

           从北京市昌平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曹树林拿下了一家知名车企的摩托车培训师资格,工作了4年,他已成为一名机电维修的好手。他的同学们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新生力量。


           10年间,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余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些身怀一技之长的毕业生们去往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他们的专业技能成为支撑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的青年力量。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职业院校共设置1300余种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下,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对解决工艺技术与人才结构不对称等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说,“职业教育正在为中国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素质的提升贡献力量”。


           正如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丹培黎学校时所指出的: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一个重视培养、崇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时代正在到来。


           两次专业目录调整 培养企业需要的千万人才


           8月,经历了上千次的训练,站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现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刘华庚颇为镇定。他要在15分钟内,完成仪器的做线与接线功能。这是一门简单但需要耐力的手艺。但线的长度、接口牢固度、与设备贴合度等问题都会影响到设备的运转。一点小的失误,都会在比赛现场导致仪器损伤。一切都靠高超技艺,在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赛项中,刘华庚所在的团队最终拿下了金牌。


           碳中和是当下市场经济中最热门的板块之一,把其纳入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也正彰显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训与产业发展动态对接、同频共振的发展脉络。


           在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趋势之中,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五年一大修、每年动态更新,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这10年,职业教育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展开两次专业目录调整,出台《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专项规划,淘汰落后专业108种,升级和补充专业1007种,更新幅度超过70%,将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需求结构变迁动态地对接。


           在今年9月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中,覆盖新版专业目录全部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349个专业。其中将原“就业面向”调整为“职业面向”,更加明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永亮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10年前陕西八大支柱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如今已转型升级为陕西六大支柱产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为了对接产业升级的需求,近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专业分别增加了工业机器人、多轴加工、产线运行与维护、制造业企业管理、物联网等有关课程。


           一组跨越10年的观察数据是:10年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去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高达60%左右;10年后,陕西2021年GDP和DPI均实现了翻番,学校毕业生在陕就业达到了85%。专业与岗位对口率也由64%提高到72%;入职后的转岗率由28%下降到19%;月均收入由1350元增长到5100元。


           “这些10年数据的变化,印证了职业教育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区域主导产业的贡献度在不断扩大,印证了职业教育对行业、产业、企业的助推器作用不断凸显。” 刘永亮认为,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善钻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为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职业教育是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这10年,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一重大论断明确了我国“一体两翼”的现代教育体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更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


           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愿景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实处。


           推动产教融合 千万人才链接产业链、创新链


           10年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邵庆祥意识到:“学校想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就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得贴近生产一线,让校企结合更加紧密。”


           那时,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已与物产中大集团合作创办物流产业学院。于是,学校把课堂搬到了企业流水线上,让学生上岗作业,和企业一同培育高技能人才。这仅仅是一场拉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全国性改革的小序章。


           邵庆祥切实地观察到,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到全国三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再到国家示范院校、骨干院校、优质专科学校、双高建设计划,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沿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循序推进的国家治理脉络清晰可见。


           直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发布,其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邵庆祥认为,这从战略层面确立了职业及院校产教融合的方向,在体制机制层面又保障了各高校的顺利实施,就如同打通了改革的督脉和任脉;学校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员工培训、文化传播、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始大刀阔斧地转型发展,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完成管理的系统性升级。


           “任督通则百脉皆通。”邵庆祥分析,从输入端的产教融合标准、内容、规格等要求落地,到整个教育服务环节所需的实践型师资、设备、课程、教学场所等条件探索,再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输出端的质量、效率、匹配率等方面问题,就会一步步迎刃而解了。


           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两张皮”问题。从上到下,从浅到深,一个个产教融合方案在各地职业院校落地。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南工-北京精雕学院(简称“精雕学院”),双方投资建成3000平方米实训场地,合作构建1条基于精密产品加工工艺的自动化生产线;装配2个机房的精雕正版全套软件等。


           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等合作平台成立,其中产学合作企业8万家,培育122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2021年,高职院校为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培养13.1万技术技能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教育与产业深度互动的新格局。”在今年8月召开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


           保障人尽其才 千万人才激活就业市场


           从天津的一个小村庄走出来,毕业于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贾浩宇身上已有诸多光环:“吉林省青年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如今他已经是吉林省理工技师学院信息网络布线任课教师,凭借着技能大赛拿下的金牌,在毕业的第二年,就获得了副高职称。


           “这是一个国家重视技能人才的时代。”贾浩宇明白,正是有了堆起来有1米多高的证书,他才拥有了在高校就业、提前职称评级的机会,“用技能改变人生,用技能成就梦想”。


           目前,中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据教育部数据,2021年,高职学校招生557万人,相当于10年前的1.8倍;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招生489万人。每年,中高职学校向社会输送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它破除了困扰职教毕业生多年的就业藩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招聘技术技能岗位人员时,应当明确技术技能要求,将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录用、聘用的重要条件。这些规定,从法律层面保障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权益,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搭建阶梯。


           当高技能人才涌入市场,一个现实的问题正在被解决。《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而职业教育正实实在在地将人口红利转变为推动先进技术和设备转化的现实生产力。


           2022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的调研结果直观地展现了这一趋势: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遍布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年收入显著高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其中职业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职业教育是创造价值的教育。”在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天津倡议》发出声音,呼吁让职业精神得到弘扬,让职业教育得到尊重,让职业教育创造的价值得到奖励。


           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十余年的刘永亮认为,职业教育正向终身职业教育转变、由以就业为导向朝可持续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由重视技术技能培养向关注人的成才成长转变,一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从其中涌现。


           “当下技能型社会的提法正是印证了这一点。”邢晖解释,新版职教法中明确要求,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随着产业升级、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不再是培养会干活的人,而是要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


           10年探索,6100多万技能人才涌入市场。9月9日,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说:“职业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实现了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