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张家口市确保25.5万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
来源:张家口日报 日期:2022-12-27 浏览

          今年以来,我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实施“七个一批”,拓宽劳动力稳岗就业渠道,让全市25.5万名脱贫劳动力端稳端牢就业“饭碗”,收获“稳稳的幸福”。

          特色产业厚植就业“新沃土”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特色产业,持续厚植就业“新沃土”,实现了本地产业吸纳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一批。工作中,我市紧抓发展后奥运经济、“首都两区”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等重大机遇,围绕新能源、大数据产业、现代高端制造业等新型产业积极培育出了就业增长极。


          其中,张北县立足大数据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让冷数据产生的热效应全方位展现大数据产业价值,直接带动就业达1万余人次,间接带动就业高达1.4万余人次。这让张北的风在点亮“冬奥的灯”“北京的灯”“雄安的灯”的同时,也照亮了广大脱贫劳动力致富的路,新能源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达1万余人次。


          协作之花结出就业“新果实”


          为强化劳务协作,我市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平台和就业联盟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东西部劳务协作、省市内劳务协作和联盟城市间劳务协作不断扩容升级、优化服务,实现了转移输出就业一批。


          截至目前,我市就业联盟成员单位已扩展为18家,联盟城市已有7887家企业在我市平台发布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7625个,岗位需求160215人。为进一步巩固扩大京张劳务协作成果,我市充分发挥驻京流动党委“流动堡垒”作用和北京张家口商会阵地作用,积极组建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工作站,为在京务工的近3万名脱贫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就业帮扶和权益维护。其中,赤城县每年有组织地输出供暖工人3000余人,每个供暖期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


          丰富载体延伸就业“新触角”


          今年,我市持续发挥就业帮扶车间等就业载体作用,推进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一批,进一步稳定了脱贫县就地就近就业规模。截至目前,全市就业帮扶车间达到47家,吸纳脱贫人口就业959人。


          其中,河北恒太皮具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乡镇车间+家庭手工作坊+脱贫劳动力”的就业帮扶模式,累计吸纳当地脱贫劳动力415人就近就地就业。今年,该公司的生产基地、乡镇分厂和家庭手工作坊招工均实行“三放宽”即年龄放宽、文化程度放宽、健康状况放宽,帮助89名60岁以上的脱贫劳动力和15名残疾人实现就近就业。


          “金字招牌”激活就业“新引擎”


          为让手持“就业名片”的农村脱贫劳动力成为京津等地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精培细育一批能够体现我市地域特色、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全力打造“张垣就业名片”,实现了特色品牌促进带动就业一批。


          截至目前,我市崇礼冰雪服务、张北“风光”云服务、张家口动漫人、张北司炉工四个劳务品牌获得了省级以上劳务品牌称号;评选出“冀北氢能蓝领人”“阳原毛皮匠”等10个市级劳务品牌;12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培育发展劳务品牌,实现了“一县一品”。全市通过实施劳务品牌战略共带动就业10.11万人,


          返乡“头雁”创建就业“新阵地”


          我市坚持把返乡创业、自主创业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政策推动、园区带动、项目驱动,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雁归效应”和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实现了返乡“头雁”带动就业一批。


          其中,中藜藜麦产业发展张北有限公司是张北县首家种植藜麦的企业,也是河北省首家规模化从事藜麦产业链发展的企业,在带动农户融入藜麦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灵活就业拓宽自主择业“新渠道”


          为引导脱贫劳动力自主择业就业一批,我市各县区立足县域城镇地区发展实际,深入挖掘“集市经济”“地摊经济”“零工市场”适合脱贫劳动力就业的灵活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和权益维护,推动灵活就业在兴市场主体的同时旺万家烟火。同时,各县区立足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脱贫劳动力居家从事手工艺制作、来料加工,为脱贫劳动力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


          截至目前,全市12.92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灵活就业。蔚县剪纸作为一项传统工艺,自古与农耕不相冲突,农忙耕种、农闲刻窗花,为守家制作的脱贫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全县形成了28个剪纸专业村,直接就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人员可达5000余人。


          公益岗位织密就业“保障网”


          针对大龄、残疾的脱贫弱劳动力和通过市场难以就业的脱贫劳动力,我市开发保洁员、乡村护林防火员、河道巡查员等公益岗位,进行兜底保障安置,既实现了兜底保障就业一批,又促进了村容村貌改善和乡村治理。


          同时,我市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切实把符合条件的脱贫劳动力安置到了相应的岗位上,及时把不符合岗位要求和规定的清退出去,避免公益岗安置泛福利化倾向。截至目前,全市乡村公益岗安置脱贫劳动力10.6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