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节,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83岁的王阿婆终于迎来团圆家宴,此前两个儿子为赡养一事闹得不可开交,村干部帮阿婆在“柘里守护者”App上下了个“单”。随后就迎来了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和人民法庭(以下简称“三所一庭”)工作人员,他们和镇妇联、村干部一起帮老人一家化解了矛盾。
近年来,奉贤区依托“三所一庭”工作平台,在基层打造“解纷‘一间室’”,构建了线上接单、线下调解的“一键下单”多元解纷机制,被老百姓誉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奉贤区柘林镇“解纷‘一间室’”,实地体验这一解纷新模式。
矛盾纠纷“一键下单”
记者用手机扫描“柘里守护者”二维码,页面立即跳转至纠纷调处预约平台,选择居委会,填写纠纷类型,选择预约时间,留下姓名、电话和住址就完成了预约手续,全程不到两分钟。
“考虑到用户年龄跨度,在设计App时就十分注重简易化操作,即使是不会操作手机的老年人也可通过邻居或村干部来预约,做到了方便、安全、实用。”柘林镇司法所所长潘蓓介绍说,像王阿婆这类家庭纠纷,通常可以找很多部门反映,然而多头管理让老百姓无所适从,也很难形成合力,影响矛盾化解效果,如今通过手机App使得矛盾纠纷“一键下单、一口受理、一站化解”,一举解决了多头管理带来的弊端。
据悉,支撑这一应用程序的正是柘林镇于去年7月构建的“三所一庭”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该机制充分发挥法庭、公安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和司法所的各自专长,形成了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共同体。
如今,柘林镇又在“三所一庭”基础上不断创新,充分整合基层资源,打造“3+1+N”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深化“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仲调对接”,对于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迅速响应、及时转派、联合调解、跟踪回访,确保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工作目标。
分级分流“一网打尽”
“您收到一条纠纷调处申请,请尽快处理。”记者刚下好“单”,柘林镇派出所社区民警孙振华手机上就弹出一条通知。据悉,每一起矛盾纠纷在受理后都会第一时间将信息发给辖区责任人。
“该App‘工作端’设置了3类不同等级的矛盾纠纷化解操作模块,‘接单’后的工作人员按照矛盾纠纷的性质、激化可能性和调处难易程度等进行过滤分流,确保调处全过程责任精准到人。”柘林派出所所长汪培敏说。
在具体分流中,邻里口角、噪声扰民等“一般类”纠纷由村居法律顾问、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平安志愿者等基层力量率先介入,他们借助人缘、地缘优势,及时处置前端溢出矛盾;打架滋事、人伤物损的“关注类”纠纷需启动“三所联动”化解,加强法律责任宣介,力争在诉前定分止争;群体性、突发性、重大疑难以及对群众利益影响较大的“重点类”纠纷则由“三所一庭”共同参与化解,给予法律建议,引导当事人作出合法合理决定,形成调解协议后予以司法确认,确保事平息、人平稳。
与此同时,该App“指挥端”打通街镇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搭建一个全面的矛盾纠纷分类、研判、预警“数据库”,形成工作闭环和责任闭环。自该App推出至今,已接到321个案件任务,化解率超过99%。
群众烦忧“一室解决”
记者的“下单”申请经过层层流转,很快收到通知,指定到柘林镇“解纷‘一间室’”进行调处,系统显示主持调解的是一名村居法律顾问。
走进“解纷‘一间室’”,这里汇聚“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村(居)警务室”“奉法客堂间”“信访代理服务站”等多个平台,有关公共法律服务、人民调解、行政复议等制度、流程都在墙上公示,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直接指引。
据介绍,社区民警、调解员、执业律师、法庭法官等定期到“解纷‘一间室’”驻所办公,原来分散的各项法律服务功能被有机整合在一起,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于一体,满足群众多元解纷需求。
据悉,“柘里守护者”志愿者和调解员完成调处后,将会在App上获得积分,不仅可以兑换实物奖品,还能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激发基层人民调解员队伍活力。
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运行以来,镇、村两级“解纷‘一间室’”累计解答法律咨询2300多人次、提供法律指引1000余人次、就地就近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件。同时,随着属地派出法庭主动诉前介入,辖区“万人成讼率”有效降低,叠加“司法确认”,实现调解协议履行率100%。
“近年来,随着社会深刻转型、利益结构调整,矛盾纠纷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群体化、疑难化,解纷‘一间室’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并以‘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的服务姿态获得人民群众信任和喜爱,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新样本。”奉贤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顾斌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