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两江新区国家级开发新区,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两江学者” 计划,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延揽海内外高端人才,造就高水平创新团队。首期“两江学者”计划评聘的16名高层次专家,有3人成长为“两院” 院士候选人,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人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并造就国家创新团队5个、市级创新团队11个。现已完成“两江学者”计划第2期岗位评审。
重庆市根据全市支柱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发展需要,在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石油天然气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重点学科领域,以及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生态环保、医疗卫生等重点建设领域,优先设置特聘岗位,延揽造就优秀人才。前两期设置的53个“两江学者”特聘岗位,均与重庆经济社会和两江新区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支柱产业领域21个、重点学科领域17个、重点建设领域15个。
“两江学者”评审公开公平、阳光透明。坚持公开选聘,面向海内外发布评聘信息,条件预先公布,程序全面公开,结果对外公示。创新评聘方式。因需评岗,因岗选人,确保遴选专家都是紧缺急需高端人才。评审时,邀请新闻媒体全程参与,答辩环节全程录音摄像,实行全程监督。规范评审程序。评审分“设岗单位初审、主管部门复审、评委会会审”3大环节。为确保公平公正,评委会由市外院士专家和市内评委组成,实行署名投票,现场公布结果,有效规避感情票和地域票。开发了基于因特网,具备申报、评审、管理功能的中英文专家管理信息系统(EMIS),竞聘专家通过系统申报,设岗单位、主管部门通过系统初审、复审,评委通过系统在线评审,入选专家入库管理,实现全流程软件操作,确保全程公正透明。
重庆市参照“两院”院士标准,设定“两江学者”评聘条件,细化为职业道德素养、学术技术水平、团队领衔能力等5大项、12条量化标准。评聘中,既审资料、查奖项、听演讲,更注重考察人选的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和社会贡献,做到优中选强、宁缺毋滥。首期“两江学者”人选评审中,133人申报,16人入选,9个特聘岗位因无合适人选,暂时空缺。入选专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
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入选人员“两江学者”特聘教授(专家)称号,设岗单位与入选专家签订聘任合同,聘期4年。聘任期内,市财政每月向每名“两江学者”发放岗位津贴 5000元,每年给予所在团队科研经费20万元;设岗单位每年按不低于40万元进行科研经费配套。引进来渝的“两江学者”,享受100万元安家资助和家属随调等优惠政策。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积极会同市级相关主管部门,每年对“两江学者”特聘专家工作绩效、研发水平、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及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按“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确定考评结果,作为兑现待遇和续聘的重要依据。
首期“两江学者”中,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9人,英国、加拿大籍各1人。依托“两江学者”带动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孔祥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等海内外学术精英57人。黄跃生、杨培增、夏庆友等3名“两江学者”成为2011年“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王家序、廖瑞金等7名“两江学者”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或“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宋伟宏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荣获2010年“国家友谊奖”。柴贺军、杨培增、罗凌飞等6人荣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奖励。夏庆友、王家序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黄跃生、卞修武团队入选军队科研创新团队,杨培增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团队。夏庆友团队开展家蚕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理论研究,得到国际业界公认。卞修武团队引进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科研人员7人,培养博士、硕士8人,团队科研创新能力跃居全国一流。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中船重工“2MW风电机组”、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重庆机床集团“系统磨齿机床”、西南铝业集团“新型铝材钎焊板和预拉伸板”等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共实现经济效益4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