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简历指导 > 内容

调查显示 近八成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过早职业化现象普遍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12-06-01 浏览

  眼下,有些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就开始实习,有人觉得这样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对以后工作很有好处;也有人认为,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就去实习,弊大于利。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35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9%的人认为现在大学生过早职业化现象普遍。受访者中,72.9%的人为已毕业大学生,12.1%的人在读大学。

  过早职业化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焦虑

  武汉大学新闻专业大三学生姚辉记得,刚进大学时,学长就告诉他“新闻无学,实践才能出真知”。于是,他从大二开始就在一家杂志社实习。

  “我觉得早接触社会比较好,尽早锻炼可以增加就业竞争力。如果让我去应聘,我会自信很多,因为我比其他人更有经验优势。”姚辉说,有时自己也挺心虚,因为逃了不少课,一些专业课没学好,担心会碰壁。

  你周围的大学生什么时候开始实习?选择大三的人占34.2%,选择大四的人占25.4%,23.1%的人表示不固定。值得注意的是,11.9%的人选择大二,5.3%的人选择大一。

  首都经贸大学胡春梅说,“如果不是迫于就业压力,或许大家都愿意在宁静的夜晚,拿上一杯水,怀抱一摞书,安安静静地去自习室读书。”

  山东济宁某建筑公司刘凯告诉记者,大学四年,他做过很多实践和实习,大到银行、旅游公司,小到摆地摊、卖报纸、做钟点工,“大学课程跟现实脱节很大,学校也没有给我们提供实习锻炼的平台。当时,我周围好多同学都去实习,我生怕自己与别人拉开差距”。

  大学生过早职业化的原因是什么?74.4%的人表示就业形势严峻,提前增加就业砝码;63.9%的人说大学课程设置与现实需求脱节太大;63.5%的人认为大学渐失学术氛围,大学生变得浮躁;51.9%的人指出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实习经历;47.3%的人表示周围同学都去实习,害怕自己错失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朱红文指出,过早职业化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现在,就业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很大矛盾。目前社会管理、人才服务和招聘等方面都不够完善,比如一些适合大学生特长的岗位不能以正常方式找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的焦虑感。

  朱红文表示,大学生过早职场化,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不足。不少大学没有分类进行课程设置和管理。有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迫切需要和社区、企业建立联系。很多大学没有建设好这样的平台,大学生只能“病急乱投医”。

  50.8%的人不支持大学生过早职业化

  在一家军工企业做技术的刘加德,现在很后悔大学时没有打牢专业基础,“由于我在大学期间,多数时间都在实习和打游戏,知识储备不足,所以现在压力比较大,只能晚上回家看书充电,现学现卖”。

  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钱静峰说,现在不少大学生存在认知误差,他们普遍认为实习多了找工作比较容易。这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就去盲目实习,但多半人的实习不会与最后就业相关。还有,实习多了可能刚入职做基础工作很容易。但是一旦到达稍高的层次,就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局面。

  大学生过早职业化会有什么影响?69.7%的人担心会助长大学生浮躁之风;63.0%的人认为会使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57.4%的人表示大学生质量堪忧,大学成为学位生产“机器”。

  调查中,50.8%的人不支持大学生过早职业化。

  朱红文建议,为避免大学生过早职业化,大学应开设符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基地,让大学生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此外,社会应给予不同的行业以平等的职业声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和学校都应努力培养这样的职业价值观。

  “现在社会多元化,不能以一个模式来要求学生。但是大学生应对自己的专业和人生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要有自己稳定的追求。”朱红文说。

  钱静峰表示,大学生应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并掌握一套学习方法,所以在低年级应该更多地关注学术成长。“另外,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找一些实践,到不同的企业去看一下。等到高年级时,有了较为牢固的知识基础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期实习,提升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