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级别的人才计划正在发生变化。
“千人计划”,这个由中组部牵头,2008年底启动,计划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庞大计划,在实施3年之后,开始进入深化阶段。
据记者了解,下一步“千人计划”会加大引才力度,规模将达到万人,重点也将逐步转移到吸引外国专家上。
海归大潮涌现
6月27日,在第五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论坛(以下简称“创业基地论坛”)上,中组部副部长王尔乘表示,下一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会进一步加大引人才力度,规模将达到万人,重点也将逐步放在吸引外国专家上。
而当前欧美各国经济低迷,正是中国从海外引进人才的“黄金时期”。
相对于以往的留学生归国率低,近年来,海归大潮逐渐涌现,并且呈现出加速的态势。
梁文超是一位留美博士,1996年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曾经长期在美国数字设备公司、英特尔公司、美信集成产品公司工作,如今则回到国内,创办了大连阿尔法模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他表示,身边的很多朋友,包括那些已经在国外工作十多年的,现在也纷纷回国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快,机会比其他国家更多。
大连天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根是留澳博士,他认为,国内的创业环境比国外要好,政府会给予一些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使得在回国创业反而比在国外容易许多。
据了解,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数量正在逐年递增。2008年时这一数字是6.93万,2009年为10万,2010年达到13.48万,2011年则跃升为18.62万,每年都在以30%的速度增长。
借助海归潮的背景,中国的人才战略也随之进入深化阶段。天津滨海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综合服务办公室副主任陈洪波表示,“千人计划”近年来相继增加了“青年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千人计划”短期项目等,政策越来越具体,形成了吸引人才回国的整体氛围。
根据科技部测算,到2020年,至少需要4万-5万名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而目前尚还不足1万人。
为了满足人才缺口,除扩大“千人计划”规模,达到万人之外,吸引外国专家来华自然也成为新的重点。
招聘难题
“千人计划”的这些变化,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人事处孙军看来,是一个利好。作为用人单位,他们现在正向国际化发展,需要引进高水平的外国同行,有了新的政策,人才引进工作将更加容易。
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千人计划”扩围总体来讲是个好消息,但关键要看项目资金由谁来承担。地方政府现在的引才奖励幅度很大,资金落实方面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千人计划”扩围又需要地方政府承担部分资金的话,大部分地方政府将会吃不消。
Gary是一位美籍华人,50岁左右,拥有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在得知“千人计划”将向外国专家倾斜后,他显得非常高兴。Gary表示,这一变化的主要受益者将是外籍华人专家,因为外籍身份,他们来华创业、工作有很多不便。例如,在居留时间上会受到限制,办理中国“绿卡”也比较麻烦,有时甚至遭到地方工作人员的刁难。
据了解,外籍人士申请永久居留资格审批门槛很高,时间也比较长。按照规定,外国人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资格,需符合在华担任副总级以上职务、副高级以上职称等条件。此外,审批条件规定得不够具体,这也影响了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千人计划”还需要注意引才的质量。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人事主管告诉记者,她从2004年起参加海外学子创业周,明显感觉到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少,招聘也越来越难。
王尔乘对此也表示赞同,他在创业基地论坛上表示,刚刚结束的第八批“千人计划”申报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申报创业人员的数量增加了,但质量与第七批相比却略有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国际间人才竞争加剧有关。
据介绍,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正在日趋激烈,美欧近期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把重点放在人才引进方面。
对此,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余仲华表示,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最缺乏的是让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我国的很多人事制度还是适应计划经济的,缺乏市场配置手段,应该取消类似户籍制度这样的行政性或刚性限制,让人才自由流动起来,促进人力资源市场趋向自由、公平、统一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