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求职指南 > 内容

重庆“雨露计划+”助脱贫人口端稳“就业碗”
来源:工人日报 日期:2025-07-11 浏览

          7月9日清晨,重庆市垫江县白家镇静峰村脱贫户白巨明吃过早饭后,便出门清扫村道。这个清扫保洁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能为他带来600元的稳定收入。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今年以来,重庆分类施策,助脱贫人口端稳“就业碗”。“一人就业,全家有奔头!多数情况下,青壮年劳动力是脱贫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收入来源。帮助他们稳岗就业,是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家门口”就业成常态

          前些年,白巨明在重庆中心城区的工地上做木工。劳累了大半年,他一心想要回到老家找份“家门口”的工作。2023年,白巨明回到垫江县白家镇静峰村,打算做些家具来卖,但难以获得稳定的订单,其他在老家找工作的尝试也屡次碰壁。

          村里的帮扶干部郭素兰得知情况后,为白巨明申请了一个清扫公路的公益性岗位。“空闲时还可以到附近的果园干活,一个月合计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维持家中的基本开支没有问题。”白巨明说。

          “公益性岗位可以为脱贫人口兜底和救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重庆不断加大对乡村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和财政资金投入,合理开发劳动保障、公路养护、河库巡管、助残服务等公益性岗位,缓解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重庆市公益性岗位已安置近10万名脱贫人口就业。

          除了公益性岗位,开设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也为农村留守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

          位于安坪镇鲁渝协作返乡创业园的重庆市弘源鞋业有限公司帮扶车间内,安坪镇合一村脱贫户张玉熟练操作着缝纫机和剪刀,将一双双板鞋的鞋布剪裁、缝合好。“刚进车间时什么也不会,多亏有培训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做鞋布,现在我一个月能有4000元的收入。”张玉说,这份工作上班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非常适合自己。

          加大投入稳就业促就业

          在奉节,像弘源鞋业这样的帮扶车间超过140个。去年,重庆又新建了60多个帮扶车间,为村民创造就近工作岗位。目前,重庆全市范围内已建成就业帮扶车间685个,吸纳12657人就近就业,其中5071人是脱贫群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重庆,凡经评选认定的就业帮扶车间,最高可获得5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资金。根据车间稳定带动就业能力、增收能力等情况,每年还可获得一定的奖补激励资金。

          除了大力开发岗位,重庆在提升相关群体技能素质上也采取了系列举措。2022年以来,重庆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将政策帮扶由职业教育环节延伸到就业帮扶环节,组织引导脱贫家庭子女入读职业院校,提升技能素质,并为他们推荐就业岗位。为保障、提升这部分人群的就业质量,市级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以脱贫群众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培训力度。

          重庆市级相关部门还出台了交通补助和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等诸多政策,并为返岗人员提供组织化的专车专列输送服务。一系列措施实施后,效果十分明显。“在83万余名就业的脱贫人口中,赴市外和县外就业合计达50余万人,其中大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推动劳务协作走深走实

          “我以前主要是打零工,工作岗位不稳定,收入也不高。在了解鲁渝劳务协作相关政策后,我前往山东务工,从普通的建筑小工干起,学技能、练手艺,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年收入5万元的劳务经纪人了。”在山东务工多年的彭水籍脱贫户朱万云对记者说。

          近年来,为深化鲁渝劳务协作,两地人社部门通过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互派互训专业技术人员等方式,促进重庆各区县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就业。朱万云的经历正是鲁渝两地携手并进、不断推动劳务协作走深走实的一个缩影。

          重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鲁渝劳务协作再上新台阶,今年6月初,鲁渝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交流活动在重庆举办,重庆市人社局与山东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签订《2025年鲁渝劳务协作落实协议》。两地人社部门还制定出台了全国首个升级东西部劳务协作规划,通过“政策引”“技能扶”“服务促”等举措,着力打造鲁渝劳务协作“升级版”。

          同时,重庆、山东两地人社部门联手实施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三大行动,累计打造18个鲁渝劳务品牌,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7260人。根据协议,今年山东省将帮助重庆市10500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半数是脱贫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