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威海这座创新的城市,科技创新动能澎湃,威海市总工会在全省率先吹响“资源共享、全员创新”的号角,为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劲动能。
建强创新矩阵 夯实创新载体
走进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有限公司,7个拥有市级创新工作室,1个齐鲁巾帼工匠创新工作室汇聚着一群爱钻研、敢突破的技术骨干,大直径卷板用辅助装置、船用超高压岸电试验装置开发等创新案例频出;在威海天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宫大东省级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持续带动,新培育出三个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每年完成技术革新上百项……
近年来,威海市总工会投入全市全员创新的激励资金达2560多万元,如今,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全员创新企业62家,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匠培训工作站1430家,市级创新工作室数量全省第一,工匠培训工作站、企业创新班组/小组31570个。《关于广泛开展威海市全员创新竞赛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构建起“党政支持、部门联动、工会组织、职工参与”的创新格局。
鼓励职工实践 激发创新活力
“制作钳工是一个良心活,装配所需要的高精尖技术要求,需要在各种细枝末节处动脑筋,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这是刘洪强挂在嘴边的话,不久前广泰空港刘洪强、天力电源宫大东等创新工作室荣获公司“总经理特别奖”“团队创新奖”,创新价值获企业高度认可。
威海市总工会联合发改、财政、人社等8部门出台《鼓励一线职工岗位创新意见》,赋予工作室“学习培训、技能传承、创新攻关”的职能,结成师徒对子2.4万对,形成“1+N”裂变效应,累计创效超20亿元。三星重工“自制工具大赛”、贝卡尔特“合理化建议自动平台”、威力工具“月度创新成果晒评”等企业的创新竞赛实践,营造了浓厚比学赶超氛围。
威海天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宫大东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并开放合作生态,助力更多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推进“三个共享” 赋能职工成长
威海市总工会聚焦职工一线学习资源均衡发展,推出“人才、技术、设备”三大共享机制,助力职工在生产一线实现技能提升。
人才共享打破壁垒。依托市级工匠学院,创新开展订单班培训模式,把全市各级工匠人才资源和企业、职工需求精准对接。调研摸底职工、企业培训需求,针对性开设数控加工、工装赋能等310班次的特色课程,点对点、手把手培训职工3万多人次。同时,建立重点企业用工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企业联盟化用工,聚集近2.5万名“共享”产业工人,创造综合效益约2500万元,实现企业减负、职工增收、资源高效配置的“三方共赢”,职工获得多岗位学习成长经验。
技术共享破解难题。基层工会干部组建“技术红娘”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全面摸排技术需求,上级工会链接高校、工匠工作室等外部智力资源,通过“劳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动促进对接。促成91项技术合作,创造效益1100多万元,成功攻克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职工接触和掌握行业前沿技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设备共享降低成本。搭建共享平台,组织6场次科学仪器供需对接会,促成好当家、泰祥等企业与高校对接海洋生物、航空航天等领域的13台大型设备,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为职工提供先进设备操作学习机会,助力职工运用高端设备,增强实操技能。
从车间一线的小改小革到行业前沿的技术突破,从单个职工的灵光一现到团队协作的集体攻关,在威海市总工会的引导下,全员创新热潮正持续涌动,成为“产改”的强劲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