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格意义上讲,“无声艺坊”是中原区残疾人托养中心下属的一个画室。这里除了常年免费培训聋哑学生绘画技能外,还会经营一些绘画作品。
“无声艺坊”空间不算很大,墙壁上挂满色彩艳丽的装饰画。
冯真真是“无声艺坊”唯一的美术老师。见到她之前,同事刘艳鹏悄悄告诉我:“在我们‘无声艺坊’里,真真绝对是第一大忙人。除了给聋哑大学生当老师,她还是残疾人托养中心另外40多名残疾人的最大依靠……”
看着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画,她眉头锁得紧紧的
昨日(18日)中午一点,刚从隔壁的残疾人托养中心院里忙完的冯真真匆匆忙忙回到了“无声艺坊”。
“中心一名负责生活的工作人员请假了,我中午帮忙给大家做饭,呵呵,差点迟到了……”转身看了看几名画画的学生,冯真真慌慌张张地朝大家比画着手势,满脸歉意。
开始上课了,冯真真频繁来回在几名同学之间走动,时而弯下腰做指导,时而拿起作品比画着讲解。
“原本我们是想靠卖作品的方式来补贴托养中心的开支,可销路不好,很多作品都积压在这里。”抬头看着墙壁上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画作品,冯真真的眉头紧紧地锁在一起。
对冯真真来说,这件事儿一直都是她心里的痛。“看着同学们每天认真刻苦画画的样子,说真的,心里挺难过的。”
“无声艺坊”目前共有6名学生,大部分都是中州大学特教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在“无声艺坊”学习画画期间,除了免除学费,每人每月可以按照绘画作品量的多少获得五六百元报酬。
然而,由于作品长期滞销,“无声艺坊”里的作品越挂越多,几乎占满了整间屋子。
她有时候当老师,有时候当“妈妈”和“女儿”
冯真真今年24岁,老家在巩义,2009年在济南特殊教育学校大专毕业后,应聘到中原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工作。在“无声艺坊”创办前,她一直在残疾人托养中心工作。
“工作很杂,托养中心有孩子有老人。在孩子们面前,要像妈妈一样体贴;在老人们面前,要像女儿一样细心……”
2010年8月,看到托养中心情况越来越困难,冯真真想到了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美术特长,与中心负责人商量后,增设了一个专门提供给聋哑人学习的画室,取名叫“无声艺坊”。
“一会儿给学生上美术课,一会儿跑到中心里喂孩子和老人吃饭,一会儿在厨房里打扫卫生……”从“无声艺坊”第一天开课起,冯真真的生活彻底被打乱了。
渐渐地,冯真真成了残疾人托养中心里最忙碌的人。
正是爱美年龄的她,穿着一件10块钱的上衣
与工作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冯真真每月微薄的工资收入。
“一个月1100多元吧,无所谓的,我平时花钱又不多。”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由于托养中心几年来经济一直困难,冯真真已有半年多没有领到工资了。
“欠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一年。呵呵,不过一下子发一年的工资,感觉也不错。” 像所有女孩一样,冯真真也很爱美。然而,3年多来很少离开中心的她,生活上特别节省,几乎没有在美丽方面有过任何消费。
“到现在,真真还没交男朋友,她平时也很少出门逛街。”说起冯真真的生活情况,一旁的同事刘艳鹏盯着冯真真那件黑白相间的上衣看了很久。
足足几分钟后,刘艳鹏频繁地咬了几下嘴唇,声音颤颤地说出一句话:“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真真穿的上衣是前段时间在夜市地摊上淘来的,才——10块钱。”
刘艳鹏和冯真真是最要好的朋友,平日里,她是一个性格特别活泼的女孩。但这次,刘艳鹏带着一丝沙哑的声音,第一次让周围人感到心酸。“对一个女孩来说,逛街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但她来中心工作几年,我所知道的,她就去二七广场逛过一次街……”
从老家回来那天,十几个老人孩子在门口站着等她
虽然距离老家很近,但冯真真平时很少回家。
去年年底,为了陪托养中心里的老人孩子过春节,冯真真提前跑回巩义老家,把年货放到家里后到亲戚家转了一圈,就急急忙忙赶回了郑州。
走进托养中心大门的那一刻,冯真真哭了。
“十几个老人和孩子在门口站着等我回来……”冯真真微微抬头,极力掩饰着双眼中闪烁的泪花,“或许,这就是这么多年一直都离不开他们的原因吧……”
今年是冯真真在残疾人托养中心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她说,今后自己依旧会咬牙坚持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我有我的快乐。不是有句话叫‘坚持就是胜利’吗?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会成为这些老人、孩子,还有我的学生们最幸福的家园。”这就是一个24岁女孩——冯真真的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