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教师新闻 > 内容

副教授劈砖太多致右手红肿:为证明科学原理
作者:admin 来源:华西都市报 日期:2012-10-25 浏览

  10月24日,因为劈砖太多,魏骁勇右手已经红肿。

  10月24日,有同学想尝试劈砖,但没有成功。

  走红后首堂课,魏骁勇特别声明:教学还要继续,自己讲的不是功夫

  华西都市报 记者肖翔 程渝 实习生 杨雪 摄影郝飞

  昨日,当华西都市报记者再次见到魏骁勇老师时,他的右手已经肿了。在视频走红的一天时间里,他为了向媒体和公众证明真的可以用科学原理劈砖成功,又劈开了不下10块转。

  昨晚7点半,魏骁勇走红后上的第一堂课,教室里坐满了学生。他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PPT,提醒学生:“我的课不是讲的功夫,课程依然还要正常进行。”

  烦恼

  劈砖视频火了教授的手也肿了

  昨日下午两点过,魏骁勇不得不再次进行劈砖演示,因为走红网络,要求采访他的媒体已经上升到了近30家。

  他的右手已经有些肿了,在实验室的角落里,断成两块的粘土砖已有10块之多。在再次劈砖成功后,他表示这是最后一次了。

  想看魏骁勇劈砖的人还不只是媒体,“我师兄在微博上说,下次一起吃饭,记得带砖。”魏骁勇说,走红后的烦恼不只是手肿了,更多的是不太适应这样高的关注,自己不是公众人物,也不是劈砖教授,只是一个普通的高校教师。

  不过,因为劈砖视频的影响,他昨日的工作时间也被大大压缩了。

  昨日下午,他一直都在接受媒体采访,连备课的时间都挤出来了。他说,自己希望回归正常的教学生活,在一天内这么多次劈砖,只是为了告诉公众,自己表演的不是武术,而是用的科学原理。

  标准

  学生想拜门下“要谈得拢才行”

  而因为这段视频,不少准备考研的学生也在微博留言,表示要报考魏骁勇的研究生。

  对此,魏骁勇特别介绍了自己选择学生的标准:“我的学生,我都要花时间与他面对面交流。他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关键是要和我的价值观要相符,要谈得拢才行。”

  魏骁勇也提醒想要报考他门下的同学,他所研究的课题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到成果的,需要长时间沉浸其中。“要真正地感兴趣,才能坚持下去。”

  在下午的采访结束时,魏骁勇说,如果以后真的是教学需要,他也会考虑再次劈砖。

  声明

  走红后首堂课声明不是讲功夫

  晚上7点半,魏骁勇在网上走红后的第一节课就要开始了,他比往常提前到了教室。

  课程开始前,140多人的教室就已经几乎坐满了,一些来旁听的学生还在小声嘀咕:“魏老师今天会不会劈砖啊?”

  课程准时开始,魏骁勇依然用全英文讲课。不过在正式内容开始前,他专门播放了一个“在上课之前”的PPT,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当明星真难;第二部分——课程还要继续;第三部分——我伤到了自己的手。

  魏骁勇很幽默的讲述自己在网上走红后,遇到的一系列烦恼。他特别提醒来听课的学生们:“如果你们是来看功夫表演的,那你们就会失望了。”他说,这堂课依旧是“工程实践”,后续内容不会因为“劈砖视频”的走红而有所改变,学生们还是应该认真听课学习。

  整个解释的过程持续了五、六分钟,随后他用中文和英文在黑板上写下“旁听”这个词,并告诉学生们,希望能一直保持课堂安静。

  对话

  “劈砖”讲务实大学不应只有高、精、尖

  魏骁勇没想到,一段劈砖视频就让自己在网上火了。在香港读博,回到内地任教,这位35岁的年轻副教授,并不讳言自己曾经有些不适应。昨日,在他的实验室内,华西都市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他谈及的不仅是这次“劈砖事件”,也有对高校教育的思考和困惑。

  务实论

  大学教育应能让学生就业

  华西都市报:在课堂上劈砖,真的只是为了教学更直观,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吗?

  魏骁勇:我的初衷也许并不只有这些,我想告诉我的学生,即使只是掌握了杠杆原理和冲量定理这样的简单科学原理,只要在适当的时候正确地运用,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希望为我的课堂教学,提供多一些的可能。大学学习并不是只做高、精、尖的研究,学会运用知识做一些务实性的东西,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务实性就是用知识去产生效益,而不只是做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大致可分两个方向,一个是应用型人才,一个是研究型人才。我想我们大学教育,应比以往更关注前者,因为前者的社会需求更大。

  华西都市报:直接一点说,就是转变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就业,是吗?

  魏骁勇:可以这么理解。上大学学习是应该有回报的,以更实务的态度去学习,毕业后起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先保证温饱再谈其他,这样成本会小些。

  眼球论

  香港上课不用劈砖吸引学生

  华西都市报:我们注意到选课制开始以来,部分高校老师会采取一些“新奇”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您在课堂上劈砖是否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魏骁勇:有的。选课制改变了高校教育传统意义上的供需关系,老师要想传授自己手中的知识,必须赢得关注度。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很有吸引力。但就我这次的情况来看,更好的选择应该是把关注的范围控制在校园之内,而不要扩散到社会上,因为这会影响教学。

  华西都市报:您曾在香港的高校任教,在香港上课,是否也需要“劈砖”呢?

  魏骁勇:不需要。香港的学生更关心如何把知识转变为效益,如何用知识融入社会,只要老师讲的是运用性强的东西,他们都不会拒绝。

  成绩论

  允许逃课只要可以学得好

  华西都市报:您在上学时经常逃课,但学得很好。现在您作为一个老师,如果碰到这样的学生,会持什么态度呢?

  魏骁勇:我并不排斥这样的学生,只要他学得好,我允许他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也许在课堂之外,某些人会有更好的状态。

  华西都市报:您是否赞同应该用完全自由的方式进行教学?

  魏骁勇:我并不完全赞同。有一些基础课程,是必须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的,这可以说是教学实践中的规律。因为这样的基础知识,需要系统的学习,光靠天赋和自身的学习能力,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很难达到学习效果。

  考核论

  论文考核差异化或更好

  华西都市报:刚从香港回到内地教学时,有没有一些不适应?

  魏骁勇:的确有过。主要是不太适应论文的考核方式,香港的高校对老师的论文也有要求,不过像我所学习的计算机领域,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他们会承认在重大学术会议上撰写和公开的论文。这样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及时得到承认,研究者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研究。但在内地,只看重在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计算机领域,期刊发表出来时,文章谈及的技术和研究,可能已经过时了。

  华西都市报: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内地高校会采用这种论文考核方式?

  魏骁勇:也许是为了一种平衡,因为有的学科更新周期会长一些,用被权威承认的期刊来考核,可能会平衡一些吧。当然我不可能去改变,因此只能让自己适应。但如果根据学科不同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考核,也许会更好些。人物简介魏骁勇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因一段课堂上劈砖的视频,引发网络关注。

  魏骁勇小时候曾学过功夫,上大学时曾多次逃学,但因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获得老师许可。

  硕士毕业后,他入香港城市大学读博士,后作为引进人才进入四川大学任教。谈起劈砖成功的原因,他解释,这并非功夫,靠的是科学原理加一点小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