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海归“低起薪”是开始还是结束?铆足力气再出发
作者:admin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12-10-25 浏览
 编者按: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国际教育展上,出国留学热的势头不减。而与之相对,在国内一些大型招聘会上,海归已与国内求职者趋同,存在着找工作低起薪的现状。我们说,低起薪并不代表海归的成败,也不能说明海归的未来。对于大多数海归来说,低起薪只是一次发展的开始,可对于有些海归,低薪却可能已成结局。

  来源:新华社

  家长替准备去留学的孩子到2012中国国际教育展现场了解情况。刘岩摄

  在2012中国国际教育展展馆外,留学中介在招揽学生。张宇钊摄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最近在纽约举办的全美华人金融协会招聘会现场,应聘场面十分火爆。图片来源:新浪网

  别慢在就业起跑线上

  目前,海归在国内找工作低起薪的情况已不再是少数。究其根源,与孩子家长不够理性的留学选择有关,也与部分中介对留学前景的过于理想化宣传有关。

  低起薪与谁有关?

  曾在俄罗斯留学的侯一鹏,对于当初为什么留学的回答是:“因为妈妈很多同事的孩子都留学了,有的回来找到了待遇很好的工作,所以我妈觉得留学后工作前景更好。”为了妈妈的面子,侯一鹏高考后选择了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的俄语专业,前往俄罗斯留学。回国后找到了现在的工作,除去五险一金,他一个月拿着2600元工资。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毕业生如何选择今后的方向是件大事。作为孩子的家长,仅有出国的想法,而没有针对性的规划,未必是一种明智的决策。类似问题,还出现在留学者个人的身上。在中国国际教育展现场,一位学生正在咨询德国留学问题。当被问及为何要留学时,她表示,自己是读经济的,出国能更好地学习知识。但被问到为什么到德国留学,以后如何就业时,她表示并不清楚。

  某留学中介机构副总裁马先生表示:“如果学生和家长没有充分规划未来,只是凭着一时兴趣来决定,那么他们其实已经输在将来就业的起跑线上了。中国学生出国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别多,其中很多并不清楚到底为什么学,也不知道学了以后应该怎么就业,只是带着模糊的理想去留学。我觉得这很不正常。”

  有数据显示,近几年不少自费留学生选择通过中介机构出国留学。在中国国际教育展现场,不少留学中介机构在大力宣传,留学轻松好就业。像“名校offer快速得,高薪工作不用愁”等类似的宣传语随处可见。针对这一问题,来自北京一家中介机构的李女士说:“目前国内中介良莠不齐。比较规范的中介会尽心尽力为学生做事,而一些不具备资质的中介却靠夸大的保证、签订服务合同时模糊的概念等招揽学生。后者收取高额费用后,最后却把学生送到国外不正规的院校。”这也是大量海归入职低起薪,没能力胜任高薪工作的一个间接因素。

  如何赢在就业起跑线上?

  从目前来看,许多留学生扎堆热门专业,而这可能导致其回国后就业竞争异常激烈。马先生建议,学生应从热门专业的跟风行列中走出来,尝试一些更加贴近社会变化的新专业。

  除此之外,工作经验依然是影响薪酬的主因。有数据显示,有无海外工作经验使海归就业的起薪差距明显,有一至两年工作经验的海归的起薪几乎是无经验的海归的两倍。

  马先生认为,如果海归在留学之际,能找到与本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或者进入世界名企实习,就可以为自己积累工作经验。而完成学业后,如果能够先在海外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国,其职业发展也更加顺利。对于已经回国的缺乏经验的海归,马先生支招,初期的求职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别太在意行政职级的高低,应更加注重积累有关技术经验,能为今后登上更高的平台打下基础。

  低起薪 理性用工的开始

  现阶段国内对海外人才求贤若渴,但也出现海归就业时低起薪或者低薪的状况,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用人单位不再只认文凭,用工日趋理性;而海归的语言沟通、视野开阔等优势也在弱化。归根结底,能力决定命运。

  海归应聘 传统优势不再

  语言优势一直是海归的主要优势之一,随着国内的教育水平日益与国际接轨,本土学生对语言素质的重视等,海归的语言优势已不明显。一家外贸公司的人事主管王女士表示,就目前而言,海归想靠语言优势来找工作已经很难了。同时有很多海归的英语并不好,甚至在求职信中有多处语法错误。究其原因,就是海归没有最大化地利用好国外的语言环境优势,“去了国外,接触的还是本国圈子,和外界交流得很少,所以就和国内没有大差别。”已回国3年的“80后”海归小曹说,“‘非你莫属’的节目里,有个海归留法10年,法语却说得不怎么样,以致学历遭质疑,现在这种状况并不少。”

  视野、见识、阅历也是海归找工作时的优势所在,刚从英国莱斯特大学媒体与广告专业硕士毕业的遥遥,回国后在青岛的一所大学做行政工作。她说,“在英国读硕只需要1年,节省了在国内读研的两年时间,这一年其实主要是锻炼英语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像遥遥这样去国外读研的还有很多,但是,“现在互联网的信息如此发达,国内的教育也日趋国际化,本土的毕业生视野并不狭窄。”王女士说。留学的优势需要和专业能力充分结合,并在日后实际工作中展现出来,这才能检验自己是否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是否与本土学生有所差别。

  企业用人 留学光环减弱

  “同样的事情,如果我请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就能做得很好,我为何高薪请海归呢?”这是企业单位在招聘时非常现实的用人准则。不仅是企业这样想,作为海归的小曹也很认同“既然你的技术水平或者能力达不到要求,找工作凭什么要高薪呢?”他认为,现在的招聘,文凭占比重较小,水平决定薪资。

  近年来,多起海归“学位造假”事件曝光,海归“洋文凭”遭遇信任危机。海归李小姐在总结自己的求职经验时说:“我所在的企业看重实际能力,文凭只是参考因素,实际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当初公司简历筛选的标准就是:文凭和实习经历。入职以后,是不是海归不重要,你只有把份内的工作做好,才能保住这个‘饭碗’。”同样,海归张小姐应聘了约15家单位,遇到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在一次应聘中,招聘单位主管用英语和她对话,并要求她现场翻译一段文字。从面试开始到结束,相关招聘人员甚至没有看过她的毕业证复印件。(韩冬野 张宇钊)

  铆足力气再出发

  和自己赛跑

  去年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钟先生表示:“我挺迷茫的,当初出去的时候是砸锅卖铁,学了一身知识,想要有个好前途,没想到回来月薪还不到3000元,在厦门生活都有困难。”钟先生的困惑只是低起薪海归中的一个。面对高额的留学成本与归国后起薪偏低的反差,某留学中介机构的马先生表示:“出国留学并不意味着回国后待遇就一定比没有留学的学生好,而是在于谁创造的价值高。海归眼光要放长远,心态要放平,对自己要有信心。因为,出国留学收获的东西对自己一辈子都有益。只要在同自己赛跑时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现在,很多海归在学成归来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工资比当初毕业后在国内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学生的要低。“这个情况并不奇怪,因为你回国以后刚刚开始工作,用人单位不知道怎么评估你的水平,所以工资可能不合理。对于海归而言,重要的是你的就业增长曲线是不是比本土的学生攀升得快。如果攀升的速度比别人快,那么胜出只是时间问题。”马先生表示。

  转“逆”为“正”

  逆向文化冲击,主要是指出国人员在离开本土相当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异文化的冲击、适应过程后,回到母文化环境产生的类似于进入新文化环境的不熟悉、误读等现象。

  刚进入职场的海归在面对逆文化冲击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将西方的交际方式带入中国企业,从而陷入被误解甚至被批判的尴尬处境。资深人力资源总监陈先生说:“很多海归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待人接物的方式,都过于理想化,他们甚至无法妥善处理中国式的‘人情’,只是在上下级关系中一味套用西方职场惯例行事。因此,我们在招募海归时,非但不期望海归能带来什么国际化的东西,反而要在他们与团队磨合上消耗大量的精力成本。”

  马先生也说:“现在国内人才济济,很多人能力不比海归弱,他们不仅是竞争对手,更是团队伙伴。海归只有与环境融为一体,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

  兑现对公司的承诺

  目前求职的海归中存在着一种现象,“有些海归求职时表现出一副‘只求积累经验,不求回报’的谦虚态度。但是,一旦真正被录用,他们往往就会流露出身为海归的优越感,不时抱怨同事关系及薪酬待遇”。一家外贸公司的人事主管王女士说,“比如,有很多海归回来后都很喜欢说‘国外如何,怎么中国就这样了’、‘我在国外的时候怎么样’,这样很容易让人认为你不满于现在,会让你成为众矢之的,更严重的甚至会给企业文化带来负面效应。”

  也有很多求职的海归在薪资要求、工作期望上表露出“妥协”,把符合兴趣和学到知识作为职业选择的标杆。但是,陈先生表示:“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在许多企业,很多岗位都是‘重复劳动’或纯粹流程性、体力性的工作。海归刚入职的时候,都说能坚持,但没过多久就会以与其职业规划相冲突为借口辞职,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海归的前后变脸,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成了众多本土企业不肯轻易录用海归的重要缘由。对于很多已经入职的海归,马先生建议说:“你需要先把不那么完美的工作做起来,哪怕是一个性质和收入都不满意的工作。你在国外留过学,应该比其他人更知道什么是职业精神。如果你能把不那么喜欢的工作做好,肯定会有人在下一步赏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