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刚右与科研人员在作品《钻石》前探讨。本报特约摄影卜向东
他,曾是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大学生。16年前,他毅然放弃了安逸、稳定的工作,踏上了白手起家的艰辛创业路。凭借着智慧、勤劳和坚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带领一群年轻的创业者,勇敢搏击、突破、超越。从最初的小作坊式创业,到LED行业的创新发展,再到进军文化创意产业,如今,他已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站在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前沿
从京密路枯柳树环岛向东没多远,便进入顺义区高丽营镇和后沙峪镇开发的工业区。远远近近不时冒出来的房舍中,北京澄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六层小楼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大门口悬挂的一块LED显示屏,透露了公司的主营业务。这个看起来很年轻的企业,其实已伴随着LED本土化历程,发展了16年。公司创始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李玉刚,一路紧攥着梦想,趟出一个草根老板的创业之路。
创业:
靠两间租用的教室起家
走在澄通公司总部生产区纤尘不染的走廊里,透过通透的玻璃窗,看身着统一制服的工人在现代化生产线上熟练操作,怎么也联想不到,草创时期,这家公司仅仅是一个租用两间教室的小作坊干活时,原料工具铺了一桌子;吃饭时,工具一收,操作台就变成了饭桌。
而李玉刚的创业,其实始于比小作坊更小的校园小生意。
李玉刚从小生长在贫困山区,几乎与现代化隔绝。直到10岁那年被妈妈带到县城去了一次,他才第一次看见了自行车和汽车。
大山给了他奋斗的动力。很小的时候,他就梦想着有一天能靠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1987年,李玉刚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应用电子专业,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跨出一大步。一进校门,他就不打算再向家里要钱因为以务农为生的父母,根本没有钱!
当时,改革开放还不到10年,农大校园里,似乎也活跃着一丝市场的气息。学生宿舍的玻璃窗上,会有学生张贴出手写的广告“方便面”字样。李玉刚也是诸多“方便面”广告主之一。不过,他批发来的方便面常常是送给同学因为根本赚不到什么钱。他只好转行当起了“游商”,在学生宿舍的走廊里兜售自己批发来的鞋子、西装。这种微利的小买卖根本凑不够他的生活费。
那时,丰富的校园活动催生校园摄影热潮,李玉刚看出了其中的商机,就联合同学在学生活动中心办起了彩色照片扩印部“好再来”,每天把同学们拍的胶卷收上来,再送到城里冲印。虽然只赚个差价,但“门店”位置好、冲印快、保质保量等优势,让“好再来”逐渐成为校内最大的彩扩部。李玉刚一个学期竟能收入一两千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看似简单的买卖,让“市场”二字逐渐从抽象的定义,变成了李玉刚眼中实实在在的财富。他对市场的敏感嗅觉,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不断增强。
毕业后,他如愿留在了北京,并且在北方水泵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尽管收入不高,但很稳定、安逸。可这无法令李玉刚满足他的梦想在中关村!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关村,是高科技、活力和创新的代名词。电子行业成为最令人兴奋的朝阳产业。不过,和那些选择进入摩托罗拉、西门子等外企的同学不同,支配李玉刚的是另外一种冲动:学到真东西,自己当老板!
1993年,李玉刚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来到北方交大校办企业、中国LED生产商前三强之一的北京蓝通公司。LED,直译过来就是发光二极管。今天,它已经广泛应用在显示屏、景观照明、舞台照明、家用照明等领域,但20年前它还是新鲜事物。
1995年,蓝通公司因为种种原因停办。已经在公司里熟知工程、市场等各个环节的李玉刚,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单干。
创业,当然不容易。
1996年,海淀区五路居附近一所民办大学内,李玉刚靠着给学校承包了半年食堂的关系,租下两间平房教室当厂房,和几个临时工一起开始了生产。因为实在不好意思听人叫自己“李总”,他让大家叫他“李哥”。小作坊里就这么几个人,“李哥”不仅要跑单,安装、生产、调试、售后也都要亲自上手。
当时,小作坊的产品很单一,就是为证券公司生产营业大厅里的LED显示屏。为了让显示屏的玻璃外罩不反光,必须在玻璃上涂擦凡士林,可是手工涂擦难免不均匀。一次给某证券公司安装时,业主看着反光不匀的玻璃外罩不依不饶。没办法,李玉刚自个儿拿着抹布擦了整整一夜。“一块显示屏没多少钱,可偏偏是所有人都盯着看的东西。”李玉刚说,产品的“窗口”特点,让他很早就知道,必须重视质量和服务。
创新:竞争中逼出全国市场
澄通公司北京总部办公室墙上,有一张澄通在全国市场的分布图,小小的标记已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最远的,便是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不过,这“万山红遍”的景象,是被李玉刚逼出来的要没有这份狠劲儿,在LED行业经历第一次洗牌时,李玉刚就已经倒下了。
话说小作坊运作一年后,李玉刚深感人才匮乏,于是下决心来了一次大手笔,支付了一笔数量可观的留京费用,从母校农业大学请来了两个同门师弟。之后,李玉刚的二哥、老乡也前来帮忙,小作坊渐渐有了稳定的团队。但他发现自己面临的问题依然很严重。
到2000年时,北京能够生产LED的小作坊,已经有上百家,排在李玉刚前面的,也有50家左右。更糟糕的是,股市自1999年转入低迷,股市情形不好,证券公司就会放缓开设新的营业厅,自然也就放缓购买显示屏。这对整个LED行业来说相当于灭顶之灾。因为当时LED的最大客户就是证券公司。
该怎么办?生存压力如剑悬顶,逼着李玉刚赶紧想出路。他一方面紧盯着行业技术动向,另一方面想到了要走出去,走向全国各地,创造需求,创造市场。
李玉刚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大的感召力,动员老员工们走出京城。2000年起,很多老员工被李玉刚“赶”出了北京,去各省区市开设办事处。
缺少人脉,人生地不熟,大多数时候,大家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方法寻找客户。
李玉刚亲自上阵,开拓业务。在四川办事处,他带人硬闯客户的大门,无论证券公司用的是谁家的显示屏,都先低价提供维修服务,靠技术好、服务好渐渐赢得信任,进而拿到订单。
再坚强的人也是血肉之躯。奋斗到2002年时,李玉刚陷入了深深的迷惘。还要坚持下去吗?如果解散企业,把剩下的钱买房或者投资,李玉刚可以过得很舒服。可那些跟着自己干了这么多年的员工,他们怎么办?那些抛家舍业被他派到外地去的员工,又该何去何从?
李玉刚决定咬牙挺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李玉刚的公司是当时行业内极少数能够派驻专员在全国各地提供售后跟踪服务的LED公司,这样的优势让他渐渐脱颖而出。仅以新疆办事处为例,2004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2005年翻倍,2006年再翻倍……如今新疆办事处的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000万元。
再回头看当初同业竞争的一百多家小作坊,绝大多数已经在行业大洗牌中死掉了。
创业如坐过山车,有时在低谷,有时在高峰。李玉刚何尝不是这样!
2003年,对李玉刚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年。经历过行业洗牌的苦苦挣扎后,他下决心要一直干下去。“既然要坚持做下来,就一定要做行业一流的!”李玉刚说。
这年8月,他正式注册成立澄通公司。同年,他在顺义区自己的新家附近,租下了后沙峪镇吉祥工业区内的一块地,决定盖起企业总部,为争取更多大客户做准备。
老天似乎也开始眷顾这个勤奋的创业者了。2004年起,喜讯不断传来。
两千多平方米的公司总部落成,借着乔迁新居,李玉刚彻底摆脱了小作坊发展模式。先进的生产设备一个接一个上马,李玉刚还先后从中科院、北京大学等地高薪聘请了六位年轻的高管,全面接手公司的技术、市场、管理。更令他欣慰的是,伴随着LED行业上游技术的突破和LED在功能照明、景观照明等应用领域的拓展,整个行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好日子来了,可烦恼也来了。“要发展就得做加法。加法风险大、压力大,但不做不行。”李玉刚不仅没有松下一口气,反而“变本加厉”逼着全体员工齐动员,奔上快车道。
“做企业像盖楼,得先挖地基。想盖多高,就得挖多深。如果干不好,你挖出来的就是个坑。”李玉刚逼着全体员工学习、考试,还带头报名考取各种资格证。小到电工、焊工,大到建筑师资格证,公司里只要有人拿到证书,就会专门发奖金鼓励他们,上上下下还要庆祝一番。浓厚的学习氛围弥漫在澄通上上下下。“我们得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李玉刚说,他打心眼里愿意带着大伙儿一起往前奔。
2007年以后,公司接连拿下北京奥运会老山体育馆、跳水馆,国庆60周年庆典台湾彩车,上海世博会铁路馆等重大项目,并取得了建筑施工资质、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科技研发机构等资质。2009年至2011年,还连续三年获得“中国LED最具成长性企业”、“中国LED优秀工程奖”、“2010年中关村优秀工程创新奖”。到去年,澄通已经成长为拥有资产总额16342万元、年产值近3亿元的国内知名LED系统设计制造和节能环保行业企业。李玉刚也成为中国北方地区LED行业的领军人物。
创意:科技文化融合抢占制高点
老天爷似乎总要考验李玉刚。就在整个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南方LED企业由于生产链条更加顺畅,取得了明显的比较优势。2010年起,深圳几家同行纷纷上市,给了李玉刚极大的刺激。这意味着,不管现在做得如何好,在资本的帮助下,不够“大”的企业会逐渐被吞掉。这种“反压力”,让他再次紧张起来,思考未来。
“我们这个行业恰恰符合摩尔定律,也就是产品性能每年以30%的幅度提高,价格以每年30%的幅度下降。”李玉刚意识到,光靠提供产品是不行的,最值钱的,应该是创意而这,恰恰是身在北京的企业最大的优势。
2010年,公司斜对面、位于高丽营镇金马工业区内的澄通新总部拔地而起。公司规模扩大了,但结构却变化了。公司有500人时,200人是工人;现在公司已经有700人,工人还是200人,其余的500人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公司的结构中,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一个新部门创意部。这个部门的设立,源自李玉刚对市场的敏感嗅觉。伴随着北京奥运场馆大量使用LED,选择新型节能照明材料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从前想不到的客户找上门来。“这些灯能不能多点儿花样?”“能有点儿个性吗?”这是很多新客户提出的问题。一开始,公司只能派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给产品注入一些新想法,免费提供服务。后来,李玉刚意识到,人们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夜景照明仅仅是亮起来,而是要享受光的美和光的变化。对艺术化灯光的需求将是未来的一种基本需求,仅靠技术人员是无法满足的。为此,李玉刚招聘了一批景观园林、工业设计等艺术专业的人才。
艺术设计联合技术研发,大张旗鼓在公司搞起来。公司的产品展厅里,人们看到,LED灯可以做成各种灯笼的形状,灯笼上可以随时变换吉祥话语,春节时红灯笼上显示“春节吉祥”,中秋节时可以显示“中秋快乐”。还有一种可变灯,用一个开关就可以控制灯的颜色。用在办公区可以是白色光,用在卧室里可以是黄色光,这对很多宾馆酒店来说,实在太方便了。
有了各种漂亮的灯,它们如何搭配?创意又带来了新生意整体灯光解决方案。创意部人员展示了一个样本:在新疆麦盖提县,澄通负责县城的整体灯光设计。根据城市布局,生活区和商业区分别采用安静柔和与时尚动感两大类型的灯光,而城市中心广场,则成了“空中玫瑰”、“刀郎组舞”等各种灯光雕塑一展身手的好地方。当然,整体解决方案还包含很多细节,最终,能让人们生活在灯光营造出来的美的世界里。
“当初世博会铁路馆那位设计师,就把一张小纸条围成一个圆圈,粘上,就算模型了。让我们设计一个LED的莫乌比斯环,可把我难坏了。”李玉刚回想,这几年的创意之路让他走得很辛苦。但经过无数个性化作品之后,澄通已经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原创能力。最近,他们正在河北迁安施工的一家企业总部照明工程,将整栋楼所有外立面都铺就LED板,甚至包括楼顶,非常魔幻。
仅有创意还不能令李玉刚满足。北京市提出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后,李玉刚再次敏锐地认识到,澄通还要向艺术方向发展,将科技与文化融合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提到,自己的一个硕士生想设计一件LED雕塑品作为毕业设计。其创意是,让一个用LED做成的3D立体人不停行走,一直走到LED光源衰减(以亮度减半为标志)为止。理论上说,LED光源衰减需要10万小时,而人的一生大约行走10万公里。一个LED立体人衰减之时,恰好是他走完10万公里之日。听到这个创意后,李玉刚格外兴奋。他决定将这一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作品。
可是,创意如何转化?这可难坏了澄通创意部门的设计师们。大约经过两个月的各种实验,雕塑家和设计师们终于想到一个办法用无数窄小的平面LED板,围合成立方体,并且一个套一个,套成多个“回”字形,形成一个立体影像。每一块LED板上都用电脑设计出一个人,所有面板要同步行走,最终,无论你从立方体的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到一个人在行走。当作品终于问世时,雕塑家称他为《40万公里》,寓意从立方体的四个面看过去,每个面都有一个人在行走自己人生的10万公里。
虽然耗时约半年,但《40万公里》之于澄通,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之后,公司再次联手中央美院雕塑系,推出作品《钻石》用几十块LED显示板营造出一个立体的、不断发光的蓝色钻石。虽然每设计完成这样一个作品,公司都要投入几十万元。但李玉刚相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李玉刚的文创发展之路,得到了顺义区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眼下,在清华大学学习EMBA后,李玉刚的思路更加开阔:“以前我们以工厂为主、公司为辅,现在反过来了。”
李玉刚还开始考虑把生产部分外包出去,专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久前,他前往美国考察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发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能创造出呈几何增长的市场价值。“只有在艺术上占据高端,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领军者。”李玉刚说,现在,公司正在酝酿成立艺术中心。
直到今天,身为北京澄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玉刚依然不愿意被人称为“企业家”。他说:“我们现在只能叫公司,不能算企业。只有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才能成为企业这也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