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每个网民都有个“电子我”在社交网络里秀着自己,也“再生产”着自己,弥补现实世界的遗憾。
心理学研究认为,从网络社交平台可以准确地判断“人格”的某些方面。人格可以算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概念之一,国外的研究者认为外倾性、神经质(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这五种特质构成了人格的总体,称为“大五人格理论”。中科院心理所网络行为课题组收集了509名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状况和人格特点的资料,发现了网络痕迹与人格的关系。
喜欢频繁加好友、晒心情
网中的你:外向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爱交朋友,有人愿意独处;有人办事有主见、走到哪里都是“头儿”,有人谨慎、被动;有人精力旺盛,有人显得“文静”。这就是人与人在“外倾性”上的不同造成的。
外向的人在社交网络上拥有更多的好友,喜欢上传更多的照片,会更频繁地更新状态或者给别人留言。相反,如果你的哪个网友很少更新状态和与人互动,很有可能他的外倾性就比较低,通过与人交往获得满足的需求不那么强,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
提示:外向的人需要让别人了解他们,渴望与别人交流,藉此来获得归属感。一般来说,他们在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和果断性、活动性上有突出表现。这类人在社交网上的好友数往往是海量的,如果手头有一大堆任务要做,建议还是暂时屏蔽掉线上好友们的呼唤!
第一批微信、微博用户
网中的你:“开放”潮人
“开放性”也是心理学家用来描述人格的一个维度,包括求新性、兴趣和聪慧。
在求新性方面,有些人从小好奇心就特别强,富于想像力和创造性;有些人却缺乏好奇心,从来不问“为什么”,创造力也贫乏。在兴趣方面,有些人兴趣十分广泛,古今中外的历史、地理、文化、音乐、体育、美术,样样喜欢;有的人则兴趣单一,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在聪慧方面,有的人学习新东西快,思维具有深刻性;有些则学习速度缓慢,注意力不集中。
高“开放性”的人具有更高的好奇心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他们积极更新自己的网络主页、给别人留言。和外向的人不同的是,他们总是走在社交网络的最前端,总是最先体验各种最新的网络平台,是第一批QQ、微信、陌陌、米聊的用户。
提示:在大众化的社交平台,“开放”潮人喜欢琢磨新功能,如送礼物功能、时光机功能等等,此外还爱探究一些“小众网站”,对新奇事物总是抱有一种去尝试、去拥有的心理。需要提醒的是要当心网络陷阱,比如某些社交网的让系统自动添加好友的功能。
欢迎“打扰”不设“黑名单”
网中的你:友善“宜人”
在心理学上,宜人性指的是一个人热心、善良和诚实的程度。从热心方面来说,有人爱管“闲事”,能和大多数人合作;而有的人则很冷漠,跟谁都不能合作。在善良方面,有人心眼儿好,办事循规蹈矩不惹人厌;有人自私自利、固执己见。在诚实方面,有人一贯真诚;而有人则常说谎骗人。
你的身边肯定也有这样的人,爱帮忙、热心肠,被信任也信任别人,这就是“宜人性”高的人。这类人在网络上的隐私保护设置级别很低,倾向于向更多人开放自己的页面内容,欢迎随时“打扰”。
提示:网络上的“黑名单”功能、“悄悄话”功能,受到低宜人性者的偏爱,他们不太容易信任他人,防卫心理较重。宜人性高的人,对人的防范心理低、同情心强,是网络骗子“喜欢”聊天的对象。
在乎别人留言、积极查看回复
网中的你: “责任心”高
研究发现,高责任心者在网上更加在乎别人给自己的留言,也更喜欢和生活中的好友交流而非陌生人,这很可能是因为高目标导向性使得他们较少在陌生人身上浪费时间。
一个人的“责任心”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认真、负责和勤奋。在认真方面,有的人从小就做事一丝不苟,抄题、计算、背书、记单词很少出错;有的人则粗心马虎。在负责方面,有的人责任心非常强,对他人的委托和自己必须做的事情能保证按时做好;而有些人经常忘记应该做的事情,别人的嘱托也不放在眼里。在勤奋方面,有的人自我控制能力很强,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退却;有的人则不善于自我控制,做事浅尝辄止,意志薄弱。
提示:一个人责任心越高就意味着越能更好地自我控制,目标导向性也就越强。这样的人在社交网络上会很有“责任”,可能常常因自己在社交网络上荒废时间而苛责自己。
不断刷屏也爱说“悄悄话”
网中的你:“神经质”
在QQ、微博上,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两个好友会频繁发布最新状态,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经常霸占着你的屏幕。他们不仅仅是外向了,而是有点“神经质”。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神经质”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神经质,而是心理学家用来描述人格的一个术语,包括情绪稳定、自信、适应性三个方面。在情绪稳定方面,有人很少发脾气、吵架,对人宽容;有人则喜怒无常,说发火就发火,过于敏感。在自信方面,有人遇事总往好的方面想,乐观、积极;有的人则经常怀疑自己和别人,总爱往消极方面想。在适应性方面,有的人胆子大,到陌生环境也不害怕;而有人上课不敢举手发言,见了生人就脸红。
提示:神经质倾向高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愤怒、抑郁、哀伤等各种情绪。只有公开这些情绪,引起大家的注意和关心,他们才能获得归属感。
不过,切不要以为喜欢公开表露情绪是“神经质”们的全部世界,他们中情绪稳定性低的人会更多用到“悄悄话”之类的功能。这一类人常常过分敏感、胆怯,害怕被拒绝,怀疑自己是否可爱、担心自己的吸引力,“悄悄话”令他们更安全、更自由。如果让情绪稳定性低者有一段时间不登录社交网络,很多人会感到自己与外界或他人失去了联系。所以,这样的人还是小心别太依赖网络,要记得社交网只是情绪抒发的一个小助手,而不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延伸阅读
心理学和网络将会碰撞出哪些“火花”
1、通过人格来预测网络行为、通过网络行为判断人格。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行为可实时记录、收集,这对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找到某种特定的行为和某个特定人格维度的联系,对于通过人格来预测网络行为、通过网络行为判断人格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探讨网络行为和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干预的关系。
目前,中科院心理所的祝卓宏老师和他的研究生们致力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心理行为研究,内容包含网络行为和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干预的关系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心理学和网络的结合一定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3、让“电子我”逐渐清晰。
心理专家希望通过考察人格和网络行为的关系,掀开这个“电子我”的神秘面纱,为大家了解自身、关心朋友、体会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的网络上的她/他打开一扇新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