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简历指导 > 内容

大学毕业生注水简历泡掉工作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7-10-17 浏览
毕业于北京某知名大学新闻专业的小王,做梦也没想到,只因求职简历注水“虚夸”业绩,自己竟被求职单位淘汰。小王毕业前在一家媒体实习,发表了20多篇稿,然而,在简历上,20多篇的数字变成了50多篇,并有10多篇刊登头版头条。这些简历使用人单位产生怀疑,一个实习生怎会发表那么多的头版头条,打电话到实习单位一核实,就有了开头的结果。

  简历为何注了水?

  什么是简历注水?简历注水主要包括工作经历虚夸、学历造假、业绩虚吹等。

  记者了解到,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简历中注水,屡遭用人单位封杀。注水简历中,有的英语四级没过却在简历上写“六级”,担任过学生会干事写成“担任学生会某部门重要职务”等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毕业生认为,一些单位只认“证书”不认“能力”是“虚假简历”的催化剂,毕业生简历造假也是迫于无奈。

  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小林不认同简历注水,但他认为,一部分大学生求职简历拔高情由可原。一些用人单位一味地将当干部、获奖证书当作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在对简历进行甄别和选取中,具有这些条件的学生就有“天然”优势,成为用人单位挑选的对象。为能与他人同台竞争,一些学生就违背诚信规则,通过简历“包装”自己,以求得竞争时的公平。

  注水简历难过关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师蒋爱丽说,“真实”是写简历的一个重要原则,现在,企业招聘人才,很重视整体综合素质,而诚信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大学生简历注水,好比自掘坟墓。今年,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心网站上求职的大学毕业生,电子简历信息的真实性由学校的就业中心或院系来审核,审核后再发到网站上。

  北京智慧之光咨询公司职业指导师张琼文分析,其实,纸是包不住火的,注水简历一般逃不过招聘经理的眼睛。即使个别能蒙混过关,在今后工作中也会留下隐患。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处长洪宇说,企业进学校招聘和一些委托学校推荐毕业生,不存在简历作假问题,在人才市场上招聘时,学校对学生简历进行监控相对较难。

  简历注水关系到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和毕业生个人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入社会问题。假简历无疑违背了为人处事的诚信原则,事情败露,只能遭到用人单位抛弃和拒绝,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也不利。

  简历注水能力欠缺

  记者采访一些企业了解到,不少企业非常看重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诚信,通常会注意简历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北京某IT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大学生编造假简历完全没有必要,不具备某个公司要求的某方面能力,就表示这个公司不是最适合你的公司,即使通过造假能进入,但在公司工作中,也会不适应。正大集团季冬迎先生说,以前招聘也遇到过一些大学生,他们为了提升自己的含金量,曾出现简历注水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隐瞒和欺骗就会使公司对求职者个人的诚信和职业道德有所怀疑。公司一旦发现这类现象,一般不会录用。他分析说,注水简历经不起推敲,有经验的招聘人员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如说,大学生在实习中,如果虚夸自己能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等,招聘工作人员主要对他进行相应工作环节等询问,马上就能见分晓。

  小帖士

  写简历四大忌

  校园招聘即将启动,各类简历模板、样本、范文流传于各大高校中。大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指导文章中提炼要义并非易事。稍有不慎,简历不但成不了敲门砖,还会变身绊脚石。有关专家指出,写简历有四大禁忌。

  一忌:写了好几个求职岗位意向。

  写简历忌方向不明、条理不清。在简历上写一个主要的求职岗位,写好、写精,否则给用人单位一种错觉――你是万金油,什么都会,却什么都不精。蒋爱丽老师说,大学生写简历要围绕一个主题,不要一篇简历看下来,人家还不知简历作者究竟适合和想要做什么工作,主要的可以多写些,次要的可以少写、不写。

  二忌:写简历时夸夸其谈。

  干净整洁、言简意赅的简历是最受欢迎的。简历忌长篇大论,切不可篇幅过长,写的人费力,看的人费神,简历要精炼,使看的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否则,尽管你主观愿望很好,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会影响效果。

  三忌:雷同简历到处投。

  到不同公司应聘职位,简历要有不同侧重。中央民族大学张焰老师表示,大学生制作简历,要根据不同的职位要求制作特色简历。比如招聘技术型人才时,看应届毕业生的简历会比较注重其专业成绩、在校是否有过相关作品;招聘管理型人才,除了看所学专业和学习成绩外,还会注重他在校时担任的工作、参加的社会活动等。

  四忌:在制作简历时忘记或写错联系方式。

  忘记或写错自己的联系方式,白白浪费掉面试机会。有关专家提醒大学生,在写简历时,切记要写上简历二字,如果有手机的话,最好写手机号,如果没有,填写能联系到自己的固定电话。

  原载《北京考试报》转自中国就业网(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