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近日履新。3月3日,三位校长做客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接受专访。
这三位校长是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的,是继2011年12月首次全球公选直属高校校长后教育部的又一重大举措。而刚刚颁布的《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也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扩大公开选拔校长试点。
公选校长改革和举措表现出比以往更加开放的姿态,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影响重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公开选拔大学校长,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组织任命为特征的干部选拔制度。
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勇气和能力
为师生搭建了一个行使民主权利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师生们可以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校长。
在张欣欣看来,这次3所高校公选校长是教育部对高校干部选拔的一项改革。公选,就是更加公开、民主、科学。
对公开选拔校长,张欣欣理解为三个层面:第一,从候选人层面来说,为候选人搭建了一个舞台,让他们有地方交流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对学校管理的看法;第二,从学校师生层面来说,为师生搭建了一个行使民主权利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师生们可以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校长;第三,从教育部和高校层面来说,扩大了教育部和高校选拔干部的视野,增加了一个新途径,同时能够提高所选干部的质量。
徐安龙表示,公选校长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让参与公选大学的师生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这有助于提升候选校长的威信和凝聚力,有利于新任校长带领学校向前发展,这是公选非常好的一面。第二,公选校长是教育部党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当今大众舆论时代,公选是在媒体的监督下完成的,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勇气和能力的体现。第三,公选使校长的人才资源配置增加了很多渠道。通过公选可以看出哪个人更加适合领导这所学校。
“这次的公开选拔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来茂德表示,公选校长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个信号:大学校长并不仅仅靠任命,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选择。我想,这样的试点,也预示了公选可能是今后中国大学校长选拔的趋势。通过这样一个不断的探索和积累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大学校长的选拔提供一个很好的模式。
参与改革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公选校长是一次改革,改革要往前推进,就需要更多人参与,参与的人越多,改革就越有可能成功。
校长岗位首先是个人的一个主动选择。
张欣欣是1977级大学生,本科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即北京科技大学前身。张欣欣坦言:“我参与这次公选唯一的原因,就是自己是北科大毕业的,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为母校建设贡献力量。学校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后,学生给学校起了一个别称,叫作‘贝壳’(北科谐音)。我在20分钟的面试里也说自己是一个‘贝壳’,是北京市海淀区八大学院这片海的一个贝壳,有机会一定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徐安龙与中医药,似乎有某种不解之缘。
“第一,从个人的经历来说,我从小身体不好,经常得到一位老中医的救治,这是我童年一个非常美好的记忆。老中医的医术以及悬壶济世的精神,影响了我一生的追求。我的学术生涯有许多节点都与此有关。高考时,我选择了植物学专业,之后的学术研究,也有一部分跟中医药有关。所以,我总结了一句话:我这一生与中医药有不解之缘。”
“第二,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让我非常敬仰的大学,是中医药医教研的‘龙头’,也是教育部唯一直属的中医药大学。以前,我和这所学校的学者、学生有过接触,觉得他们的素质很高,值得我共事,能够来这里参加公选是我的荣幸。”
“第三,是同行对我的鼓励。我同行业内一些顶尖专家沟通时,他们都表示愿意推荐我。在同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这也许是我实现儿时梦想的机会,至少可以为中医药事业尽一点儿绵薄之力。这就是我参与公选时的心路历程。当然,我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们支持我不远千里从广州来到北京。”
“其实,我第一时间就得知了公选校长的信息,但没有引起我的兴趣。”来茂德说,“后来,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认为我应该去竞聘,参与这项改革。同时,我征求了家人的意见,家人不反对也不支持,因为换学校就要离开杭州。最后,我还是决定竞聘中国药科大学校长。”
基于这两个理由,来茂德做出人生的重要选择。“中国药科大学在药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是国内最好的学校,它有很长的历史,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平台。我是1977级大学生,我们这一代人是拿了国家的助学金培养出来的。之后,我出国深造,回来后在研究领域发展多年,还做了十六七年行政管理工作。所以,我应该接受这个挑战,也许能在这个平台做一些工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做更大的贡献。”来茂德认为,“公选校长是一次改革,改革要往前推进,就需要更多人参与,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因为参与的人越多,改革就越有可能成功,同时,参与改革本身也是对改革的支持。”
公选是对校长综合素质的检验
公选实际上靠的是每个人的长期积累,不能靠临时抱佛脚,你不知道会提什么问题,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公选的过程令人难忘。3位校长都经历了面试、面谈、民意测验、组织考察等过程。
学校公选会是上午8点开始,张欣欣和其他候选人8点半就被请到一间办公室。张欣欣抽到最后一个,所以从7点半开始等到11点。“这三个半小时很难熬。”张欣欣说,“我不了解其他两所学校的情况,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公选是校内直播的。”
“答辩过程很有意思,台底下都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因为我是本校的副校长参与公选,对学校老师和退休领导、现任领导都非常熟悉。”张欣欣说,“上午的面试提的一个问题让我印象非常深。这个问题考的是对高等教育、高教法的熟悉程度。下午还有30分钟的面试,最大的感觉就是不让我们喘气,一个问题提出后要马上回答,不能讲虚的,要回答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措施。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锻炼,也考验了我们对高等学校,尤其是对高校的办学规律、内部管理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熟悉程度。”
徐安龙坦言,面试的时候,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整个礼堂坐满了人。当时挑了3个问题,都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其中一个是中医药怎样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拿到这个问题,我想怎么还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我没有准备,好在我平时喜欢读一些中医药的书,最难的问题我就放在最后,先回答简单的,然后慢慢进入角色。这对我确实是一个挑战,所以公选实际上靠的是每个人的长期积累,不能靠临时抱佛脚,你不知道会提什么问题,很多问题的回答都是基于人生过程的积累,没有标准答案。”
对于这次选拔,来茂德的第一个感受是公选过程非常严谨:“手机拿走了,电脑也不能用,连上厕所也有人跟着。”第二个感受是这次大学校长公选的组织工作应该是高效的。“中国药科大学2012年12月31日面试,我担任校长时是2013年1月29日,不到一个月时间,还包括一个星期的公示。教育部的组织工作非常高效,这么短的时间要把各种各样的工作做好,很不容易。这样的试点工作能够积累一些经验,为以后的推广打基础。”
传承创新推动高校改革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有忧患意识,假如我们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自娱自乐,我们就会落到人家后面。
三位公选校长上任以后,有怎样的施政纲领?
张欣欣在北科大工作了多年,任职副校长也有8年了。张欣欣说:“谈不到施政纲领,只不过是一些思路。我认真思考过,也跟很多人交流过。作为校长,要办好一所学校主要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办学思路,这是一个主要的要素。校长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办学思路。第二是外部环境,能够实现校长的一些想法。第三是内部管理。有好的思路,内部管理不到位,每件事只做到60%、80%,长此以往效率就非常低了。”
“内部管理有很多,对校长来说,管理风格同性格有关。我是北方人,性格比较外向。所以我在校领导班子里讲,学校内部管理主要靠大家,大家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到位了,内部管理就没什么问题了,在总的思路下管理到位就可以。外部环境现在主要是资源,从‘211工程’、‘985工程’到现在的‘2011计划’,各高校之所以重视,主要是在争取办学资源。没有资源,学校发展从何谈起?”张欣欣认为,“校长更要注重抓外部环境、抓外部资源。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多往外跑一跑,内部的事交给其他同志。”
徐安龙表示,现在刚刚上任,提出施政纲领是不现实的。但是自己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还是对学校做了认真调研。“我们学校开了一次务虚会,安排了我的一次讲话。这是我第一次面对所有的中层干部,书记要我讲讲关于学校发展的想法,我找到我们的书记沟通说,我现在还没调研完,难以讲好。我的书记很好,鼓励我‘你讲什么都行,你就只管讲。讲的对,大家一起来做,讲的不对再一起讨论’。我讲了八个字:‘人心向学,传承创新’。”
“人心向学”,徐安龙详解了六个“学”。第一个“学”是向着学生。办大学第一是培养人才,干部和教师心里要装着学生,做每件事都要从学生出发,都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第二个“学”是向着学者、学人,包括老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大学的去行政化不在去级别,而在去官僚作风,每个干部都要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心里向着学者,就会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们少跑路、少填表,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第三个“学”是学术。中医学术有很多流派,流派之间有不同的观点,学者之间要有包容的学术风气,要有宽容的学术氛围。第四个“学”是学科。大学一定要重视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这直接关系到学校总体实力的提升。第五个“学”是学风问题。做学问本身要实事求是,严谨求真,这是学风的一部分。还有怎样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用好纳税人的钱,也是大学必须要抓的学风。第六个“学”是学校。“我希望所有北中医人和校友心里装着学校和母校”。
来茂德表示:“就我来讲,我现在还没有施政纲领。”
对此,来茂德解释说:“虽然我刚上任,但办学理念肯定有。但要实施,必须与学校实际结合,这需要时间。一所学校的发展有它的文化,一名新校长去了以后,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所以要有一个过程。作为一名新校长,我必须把学校的情况了解清楚,在倾听师生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才能形成自己未来施政的措施。”
“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有忧患意识,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必须面对,同类同性质学校的竞争也必须面对。在竞争环境下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必须努力奋斗。不进则退,这是一个规律。假如我们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自娱自乐,我们就会落到人家后面。所以,我们必须要改革体制,必须要营造一个勤奋向上的氛围。”来茂德表示,自己竞聘演讲的最后内容,就是希望在中国药科大学营造一个“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生态环境,这样,学校才会不断往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