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近五成创业类新侨选择来苏发展,全国占比仅次于北京。
80%
目前,苏州累计注册外资企业2.4万多家,其中侨资企业近万家,占三分之一强。在这些侨资企业中,新侨创办的高科技企业超80%
20%以上
全市人才总量连续10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其中高层次人才连续7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昨天,市侨办联合市侨商投资企业协会赴张家港、常熟市部分侨资企业,问需于企,解发展难题。记者从活动中获悉,截至目前,在苏创新创业的新侨约6000余人;在苏“千人计划”人才总数超过200人,99%是新侨。其中,创业类73人,约占全国14%、全省47%,创业类新侨占比仅次于北京,位列全国第二。
近年来,随着“姑苏人才计划”和“1010工程”等一系列吸引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和高新产业项目的落地,苏州已成为新侨回国创业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据市侨办负责人介绍,在苏创新创业的新侨普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拥有国际化视野。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下,新侨的技术优势与苏州的产业优势得到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目前,在苏创业新侨大多集中在重点扶持的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和金融、软件外包等服务业。“回国创业,除了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之外,还想更好地报效国家”,2010年10月,清华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双硕士闫勇义带领的科技研发团队落户张家港保税区,成立江苏斯威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如今,该公司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定点企业和中国第三大抗疟疾药青蒿素衍生物的生产厂家。新侨来苏创新创业,不仅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带来了海外的营销网络。旅英侨胞张佩琢博士2007年组建苏州吉玛基因药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小核酸产业链上的多个项目落户我市,使我市成为国内小核酸领域最重要的研发生产基地;美籍华人刘继明博士2006年创建网经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其自主创新研发的融合通信“一体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并发起成立苏州IP融合通信产业联盟,推进融合通信产业在苏州的集聚。
新侨群体成为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目前,苏州累计注册外资企业2.4万多家,其中侨资企业近万家,占三分之一强。在这些侨资企业中,新侨创办的高科技企业超80%,涌现出像旅美华侨王振民创办的捷美电子、美籍华人张海明创办的AEM科技、美籍华人江必旺创办的微纳科技、澳籍华人李政德创办的澳昆智能机器人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
新侨在苏州创新创业的集聚效应已经凸显。以“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为例,参会嘉宾已从2009年的367位增加到2012年的2054位,签约项目从2009年的43个增加到2012年的434个。据统计,在参会嘉宾中,94%具有海外创业、研发经历,博士及博士后占72%。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连续10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其中高层次人才连续7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引进1339名领军人才,吸引了3000多个创新团队。各项人才和团队工程完成指标均位居江苏省首位。
新侨指在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出现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员组成: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派出国的定居国外的留学生人员;20世纪90年代后一大批定居海外的我国自费留学生; 近年来一些投资移民到海外的成功企业家及技术移民; 老一代华侨在国外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华侨;在国外经打拼站稳脚跟,融入了当地社会的一批出国经商或务工人员等。
新侨群体按是否仍保持中国国籍分为华侨和外籍华人两类:一类是虽取得国外永久居住权,但未入外国籍的,称之为华侨,是中国公民;另一类是已获居住国国籍的,称之为外籍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