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已有的研究领域,如果你的研究证明了前人成果的正确性,那么你的工作不算创新。
只有当你的研究纠正前人的认识,或者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过的现象或规律,那么你的研究才算是创新。
创新意味着超越:超越前人、超越一切外国权威和中国权威。所以,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对前人的工作要崇敬,但不可迷信;迷信有违科学创新的本质属性。
但是,中国科技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了一种“迷外”的风气。文章以发表在外国刊物上为高人一等;水平以与洋人凑到一起为国际水平;不少大学和研究所都在翘首企盼洋人的加盟以提高政绩或身价。
少数人“迷外”不要紧,要命的是很大一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的科技管理人员,甚至企业的管理人员、社会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将洋人高看一等。
例如,不少大学和研究所的招聘条件特别强调对外国专家或海外背景人士的优先考虑。如此,科技工作者被人为地分了三六九等。一等一的是洋人;一等的是海外留学的或有海外背景的;二等的是院士;三等的是“973”首席科学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工程获得者;四等、五等、六等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这不正常。
首先,外国人不一定比国人水平高。这是我们研究工作中的亲身感受。别的领域我不知道情况怎样,但我研究的领域肯定如此。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够证明白皮肤人的IQ一定比黄皮肤人的要高。外国人能够发现的东西,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领域外国人做得好些,那是因为他们开始得早。如果同时做、同样的条件下做,中国人的研究不会比外国人差。
一些管理人员不了解这个情况,制定了一些“迷外”的政策。这不仅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而且实际上是逼着国人将研究成果白白与外国人分享。
“迷外”的第二个危害是打击了本土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研人员,2010年总数超过300万。这是何其庞大的科技力量!但他们的积极性必须得到充分发挥,必须人尽其才,否则就是巨大的人才浪费。
如果把有限的科研经费集中到少数人身上,撇开了大多数,那么中国科研总体水平的提高是困难的,科技强国的梦想是难以实现的。
平心而论,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一定会认同,以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如果科技体制能够理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所有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那么,拿个诺贝尔奖也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
反之,如果当前的科技体制不进行正确的改革,资源一直得不到合理分配,科研资源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科研人员人心越来越散失,那么,除了用大量的钱制造一些表面的繁荣以外,科技对国家发展应该起的作用殊难实现。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他在《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中还说过: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科技的事业是千万人的事业,不是区区百人、千人的事情。
把千千万万人的事业当成百人、千人的事情是简单化的做法,是实现不了要达到的目标的。
作为一个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60后”科研工作者,我深深地怀念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时的激动心情。
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的声音在广播里响起: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力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那个时候的我们热血沸腾,每个人愿自己的每分钟心跳都是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奉献和力量。
可是,经过25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之后的今天,当我们看到作为大多数土生土长、埋头苦干的科技工作者不断被某些科技政策冷落的时候,当我们因为不走关系、不施粉饰而为科研经费窘迫的时候,我们如何能够专心作研究?
我不能代表所有的人,但我能够代表大多数土生土长或漂洋过海的普通科技工作者,要大声说:请不要忘记我们,我们所有的人都愿意做科技强国的一分子!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