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一组数字颇为引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总数已达到109万人,其中,近五年回国的达到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的3倍。特别是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7%。对于这个现象,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形象地称之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回国潮”。
据了解,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继上世纪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的两次留学人员集中回国之后的第三次浪潮。与前两次的2000多人和18000多人相比,这次海归潮不仅在数量级上远远超越,而且形成的原因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回首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留学生要成千成万地派”,由此拉开了新时期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工作的大幕。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根据发展实际,完善了留学生政策,明确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核心是鼓励回国工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时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进入21世纪,中央先后两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于是,在出国潮蔚然成风的同时,回国的人也在与日俱增。
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在国内看到了施展才华机会的机会和平台。“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催生了这轮有史以来最大的回国潮。”人社部负责人表示。
最意味深长的一幕发生在2008年底——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裁减技术人员。而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高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却一直深受人才短缺的困扰。于是一些企业纷纷瞄准时机,赴底特律招揽人才。长安集团首场招聘会便吸引了2000多人应聘。
如果说长安集团的招聘还只是企业行为,那么,以“千人计划”为代表的国家引才行为更让发达国家惊呼。中央及时制定了一批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改革措施,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中央政策的带动下,也纷纷制定实施各具特色的引才项目或计划,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苏的“双创计划”、湖南的“百人计划”都是其中的代表。
目前,中央层面“千人计划”已引进3319人,各地各部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数万人。
为了让海归们能够更加舒心地回国工作,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积极发挥作用。2012年,2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降低海外人才获得中国“绿卡”的门槛,就是一个具体体现。
此外,国内很多地方和部门努力营造和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环境,也让很多海外留学人才心生向往。2005年12月,北京生命研究所挂牌成立,北京市和科技部五年内分别提供7000万元和5000万元的科研经费,而所长和实验室主任的科研和用人不受任何行政因素干扰。如此巨额的投入,如此巨大的信任,让首任所长王晓东感叹“即使是世界一流研究所也不过如此”。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专门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112个,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260多个,入园企业超过1.7万家,4万多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北京、天津、湖北、浙江等一批接轨国际的未来科技城也正在加速崛起。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国政府的努力,中国正在从人才流失国逐渐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海外人才回流接纳国。”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说。
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的留学生归国工作,1/3的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和沟通信息,该比例被称为“黄金回归比例”。而统计显示,1978年至2012年,我国留学生总体回归率为41.3%,与“黄金比例”尚有一定的差距。
人社部负责人表示,相信随着这股海归潮的持续,还会有更多渴望报国的海外学子回到祖国,把个人的理想、抱负、才华和事业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努力实现属于自己和整个国家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