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的“中国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心结,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中国梦”的物质基础是国富民强,国家富强需要每个人努力。作为科技工作者,尤其应该在科技强国上做出贡献,特别是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我惜时如金,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然而,直到跟着我的导师叶尚辉教授走上科研道路,我才从他身上感受到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对于科研工作的认真态度。今天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基因,早就在他们身上产生。
1984至1985年间,我们和石家庄54所搞合作研究,要设计一个15米口径的大天线,为了进行有限元分析,需先建模。当时,不像现在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可视化操作,我们就把设计图纸贴得满墙都是。尽管科研条件很差,但叶尚辉教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认真,也教会了我们对待科研的正确态度——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再困难再复杂也要顶着压力上,要敢啃别人不敢碰的硬骨头。
1994年11月,我从国外做完博士后回来,就碰到了要建造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的问题,其难度众所周知。我的导师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带着我们参与其中。1995年10月,在贵州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我们提出了光机电一体化创新方案,用索把天线牵起来,重量一下子从美国提出的方案重量达1000吨变成20多吨。国际LT委员会主席Braun博士称之为“大胆革新”。
从那时起,整整10年时间,我们先是建立了大射电望远镜的5米模型,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实际验证。后来,又建立了大射电望远镜的50米试验天线,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创新方案的可行性。如今,500米大射电望远镜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完成了大射电望远镜的相关理论研究后,我们把精力放在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上,最终开辟了我国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研究的新领域,解决了系列关键理论问题,成果成功应用到探月、神舟、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
回想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走过的路,我的导师这一代知识分子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圆了飞天梦、潜海梦、航母梦,但还有更多科技方面的“中国梦”等待着科技工作者去完成,这需要我们继续坚持敢啃硬骨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