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15日
覃申媛:为了山里的孩子都能上学,她领着学生勤工俭学;为了教师这个称呼,她把整个生命同这份事业连在一起。
1984年7月21日
徐桂生:放弃鱼米之乡的优越生活,到东北当一名农村教师,心中怀抱一个信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85年4月16日
于漪:诸多荣誉的光环照在头上,她却从不放弃思考“怎样才能无悔于教师称号”这个命题。
1987年6月23日
大兴安岭教职工:大火起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他们成为屹立在烈火中的一代师表。
1989年10月5日
武兴元:当教师做出成绩,领导提拔他当干部,他屡次谢绝。但班主任这个“官”他却越干越上瘾。
1990年8日9日
张冬梅:她从小就有英雄情结。当歹徒闯入宿舍,她用年轻的生命保护了同学,书写了十七岁的辉煌。
1991年3月2日
韦造祥:如果不当老师,他也许是山里的“首富”。辞去村党支部书记到村小当教师,人称他为“壮乡活雷锋”。
1993年11月16日
陈芬荣、周德芳:风雨23载,这对夫妻坚守在偏僻的山乡,无畏清贫寂寞,将青春和师爱,献给山里的孩子们。
1994年9月21日
王思明:为了黄土地的明天,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山沟里办起了“洋”学堂,把现代文明带进了山沟沟。
1995年7月13日
田沛发:年过半百的他,做梦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英雄,他与歹徒英勇搏斗,用鲜血保护了学校。
1996年9月6日
河北农大教师群体:专家、教授、上千名师生长期扎根山区,对太行山进行综合开发,把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1996年11月15日
胡安梅:为学生上学背负了几千元的账单,记者走近这位质朴的民办教师,替她传达当“公家人”、培养火地沟第一位大学生的心愿。
1997年1月13日
李吉林:她爱小池,也爱溪流,但更向往大海的奔腾。她在小学课堂里探索“情境教学法”,成为新时期最早的教改实践者。
1997年9月4日
刘让贤:这是一位在青海高原扎根38年的天津人,对教育的赤诚使他离不开这片土地。他的故事是一首唱响在青海高原的教育诗。
1998年11月3日
王选: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中国印刷业的历史性进步使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记住了这位科教兴国的开路先锋。
2000年5月28日
彭富芬:一位文弱的小学女教师,面对持刀歹徒时却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敢与强大。理由只有一个:自己是教师,身后是学生。
2000年12月29日
胡昭程:掏不出多少钱,却可以掏出一颗心,最大心愿就是甩掉家乡的穷帽子。这是一位为教育付出生命的教育局长。
2001年10月2日
王月娥:她不仅是老师,还是孩子上下学的接送员。划一只木船,往返于小岛与学校,她荡起希望的桨。
2001年10月3日
孙维刚:在孩子们中间,他的心、他的情、他的魂,似乎都会被他们摄去。这份浓厚的爱成就了他辉煌的教育人生。
2002年2月1日
刘恩和:宁愿自己过苦日子,也要省下钱资助学生,视教书如命。这位平凡又非凡的乡村教师被称为当代愚公。
2003年5月17日
孙阳吉: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这位校医院院长为了他人的生命,献出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
2004年7月15日
李建保:从清华大学教授到青海大学校长,这种选择需要勇气,更需要胆识。站在高原,他看得更远。
2005年4月5日
殷雪梅: 面对疾驶而来的汽车,她选择了张开双臂迎接的姿势,以保护身后的学生。这种选择源于崇高的师德。
2005年3月30日
黄伯云:这位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科学家,以敢于攻克任何难关的勇气,一步步推动着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2006年1月25日
孟二冬:天山见证了这位倒在支教讲台上的大学教授对教育的情、对学生的爱。历史记住了这位用行动践行教师职责的楷模。
2008年9月10日
汶川地震灾区英雄教师: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抢救学生、恢复教学,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
2009年4月1日
李桂林、陆建芬:他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
2009年10月29日
大学生英雄集体:面对落水少年,他们想到的只有救人。他们的见义勇为在大江中树起了无字丰碑。
2010年2月5日
施一公:他是世界顶尖结构生物学家,却放弃国外的高薪与荣誉,成为华人归国科学家的旗帜性人物,带动了更多海外科学家回国效力。
2012年5月15日
张丽莉:当失控的客车冲向孩子们的瞬间,她用柔弱的躯体保护了学生,用自己的失去诠释了奉献的大爱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