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5年数据图解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竞争
作者:admin 来源:新文化报 日期:2013-11-22 浏览
5年数据图解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竞争5年数据图解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竞争

  11月19日,为期5天的2013年吉林省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面试工作顺利完成。招录5513人,笔试13万人,面试1.6万人。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再次刷新了我省历年公务员考试的纪录。从2009年吉林省公务员局正式成立,5年来,每年的“省考”都一如既往地书写吉林省公务员考录历史,“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已经成为历年媒体报道“省考”的“常规新闻语言”。本报根据历年媒体报道和吉林省公务员局的相关信息,对5年来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的各种数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与其他省市区公务员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数据进行对比,试图寻找近年我省公务员考试的变化和规律。

  一 招录人数越多,反而越难考

  1.招录人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查阅更早的招录信息,2008年我省公务员计划招录1935人,2007年只有1017人,2009年的机构改革重组给公务员扩招提供了先决条件。2009年到2011年,招录人数小幅增长。2012年,公务员大规模扩招,招生简章里出现更多基层岗位,工商所、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机构招录公务员的比例明显增长。这些岗位对于工作经验和学历的要求相比于省、市机关的招录要求有明显放宽,给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

  2.招录人数增加没有弱化竞争

  招的人多了,是不是好考了?数据否认了这一点,5年中,2013年招生人数最多,报考人数与计划招录人数的比例(23.58∶1)却最高,说明,虽然2013年招生人数多了,但更难考,竞争更激烈。2010年~2012年也是如此,2011年比2010年少招155人,报名反而多了2008人,导致报考比例走高,2012年则是招录人数、报考人数双双大幅上涨,报考比例仍继续走高,这也说明公务员越来越难考。

  但2009年是一个例外,报考比例在5年中仅低于2013年,这应该与机构改革重组给当年公务员招录带来的热度有关。

  3.“国考”略降温“省考”升温

  全国的情况如何?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17941人,1232894人报考,相比2011年减少61626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122649人;报考比例为68.7∶1,相比2011年的79.9∶1有所下降。当年竞争比例最高的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两个职位,报考比例分别达到3992∶1和3804∶1。

  数据表明,2012年相比2011年“国考”热度略减少,但纵观各省市区包括我省,公务员考试则有连年升温的趋势。

  黑龙江,2012年计划招录4566人,与2011年基本持平,有126266人报考,较2011年增近3万人,报考比为33∶1,高于2011年的29∶1。

  广东,2013年计划招录13565人,和2012年基本持平,比2011年略多,但报考人数增加明显,2011年为22.4万人,2013年则达到26.67万人,创历史新高。

  云南,2013年计划招录10416人,比2012年增加948人,223054人报考,较2012年增加21804人,报考比例19.7∶1,与2012年基本持平。最热职位昆明市西山区档案局档案管理报考比例达到1002∶1。

  浙江,2012年计划招录9456人,284740人报考;2013年计划招录10491人,30.82万人报考。无论是报考人数还是报考比例都显示,浙江“省考”热度不减。

  二 招考单位成色决定报考热度

  每年“公考”,无论“省考”还是“国考”,总有一些热门岗位引人关注,这些岗位虽然代表了“公考”的热度,却也隐藏了一些问题。

  数据鲜明地显示“公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只有一部分职位是独木桥,一些职位的“桥”挺宽,甚至没人走。

  5年来,超过七成的招考职位在县、乡(街道)一级,而且招录要求一般不高,对学历、户口等硬性条件放得比较开。而省直、市直机关职位对考生的“先天条件”要求一般都比较苛刻。

  但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尽管县、乡(街道)一级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开出了“宽厚”的招录条件,可报考者依然是“门可罗雀”,与省、市直单位“车水马龙”的热闹大不相同。最近几年,报名结束时因为报名人数未达到3∶1而被核减招录计划或取消招录的职位很说明问题,多集中在公检法司的派出机构、乡镇政府等单位。

  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要求越高,报考的热度越高。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拥有更高行政级别、待遇更优越、发展空间更大、工作地点在长春,这些都成了考生们报考的主要考虑因素。

  确实,工作地点在长春很重要,据媒体报道,2013年,长春市平均报考比例为55∶1,远高于全省平均的23.58∶1,报考比例高于100∶1的职位竟有65个,长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分局综合管理职位更是以646∶1的报考比例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职位。

  三 高学历考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大

 省公务员局成立后,“公考”的各种数据和资料逐步健全,考生整体情况逐渐清晰起来,2010年、2011年的数据已经能够看出,高学历是“省考”的一大特点,而2012年、2013年高学历考生所占比例仍然在增长。

  相比每年只招录千余人的年份,学历在最近5年的“省考”中已经成为基本要素之一。拥有更高学历,获得省、市机关单位职位的机会就更大。

  但高学历仍非绝对要素,在更多基层岗位,只拥有大专学历等学历稍逊的考生也有机会脱颖而出。

  四 笔试更容易还是面试更容易?

  笔试、面试,走过两道关隘,考生才能“走马上任”。

  2010年到2012年,连续三年,笔试通过率都低于1∶9,且连年降低,也就是说,通过笔试进入面试阶段变得艰难,而面试成功率基本维持在“二取一”的标准。但2013年有所不同,笔试通过率提高到1∶8左右,也就是说,8个考生中就有一个人能到达面试阶段,但面试成功率降低到了“三取一”的程度,这说明,通过笔试容易了,但面试的对手也增多了,竞争仍然激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更激烈了,因为“半于九十”的人增多了。

  ■对话

  2012年“省考”最火职位胜出者:

  我是无意中踏进了这种(竞争中)

  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竞争最激烈的职位,报考者高达1508人,然而,这个工作地点在长春的综合性管理岗位只招录1人。

  本报记者查阅当年的公务员考试简章,该职位除要求大专学历外,对于招录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毕业学校、工作经验等条件,均无约束。这个招聘门槛,带来了空前激烈的竞争,其报考与招录的比例,成为5年来之最。

  能在这种竞争中最后胜出,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近日,记者找到了这位胜出者,并通过电话进行了采访。

  这个只有26岁的女孩姓王,低调严谨,语速颇快,听起来比较干练。对于采访,她起初并不想接受,在记者承诺不具全名、不更多透露个人信息后,她接受了这次采访。

  据了解,小王在成为公务员前,是九台教育系统的一名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当年的“公考”中,她的笔试成绩在全省10万多考生中名列前茅,无论是自身条件,还是考试成绩,与该职位的要求都很符合。如今她已在长春工作一年,记者采访时,她刚刚参加了行业内执法资格的考试。对于自己的胜出,小王很谦虚,“可能是我的运气比别人更好一点儿。”

  新文化:到了现在的岗位,心态和生活对比之前有什么变化?

  小王:没有变化。新文化:你前后这两个岗位应该是有差别的?

  小王:差别是业务性的。之前老师是教育学生,教书育人的工作,现在是专业性的知识。学习的方向不同,心态没有变化。

  新文化:前后两个岗位的跨度很大?

  小王:原先是事业单位,现在是公务员,对我来说,就是换了一个体制而已。

  新文化:报考之前有没有想过能不能适应这个岗位?

  小王:把人放在什么环境,就能适应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到了这个地方自然可以适应。从我自身感觉没有变化。

  新文化:你在什么时候知道有1500多人和你竞争这个岗位?知道以后是什么感觉?

  小王:是在成绩出来之后。报考时也不清楚报了多少人,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因为我当时有工作,而且单位也不算特别差,所以就没想能不能成功。我是无意中踏进了这种(竞争中)。

  新文化:你刚才也说原来有单位,还不错的职业,为什么考公务员?

  小王:原来的单位在县城,这个单位在长春市,所以想进到长春来(发展),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

  新文化:在教育系统也可以往长春发展,你的条件很好,不是特别难的事情吧?

  小王:你觉得在县城的一个体制内到长春的一个体制内,是那么容易的吗?

  新文化:在教师岗位工作多久?

  小王:没有多久,我也刚毕业。

  新文化:这个岗位要求不高,你为什么不考虑待遇更好、跟你条件更匹配的单位?

  小王:我的专业受限。可以看一下去年和今年的招生简章,对于专业的限制很多,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招考的范围没有那么宽。

  新文化:备考做了哪些准备?

  小王:当年上学的时候就一直有意往这方面(公务员)发展,平时就很注意积累,考前做做习题,就这样。

  新文化:知道成绩后是不是对自己的成功很放心?

  小王:也没有。笔试只占总成绩50%,说明过了第一关,第二关面试还要涉及到竞争,当时只知道是第一名,也不知道和第二名的分差有多大,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新文化:最后面试几个人?

  小王:面试3个人,因为我的岗位只招一个人。

  新文化:面试的时候紧张吗?

  小王:我还好。

  新文化:参加面试前,怎么备考?

  小王:参加了培训班,知道是什么思路和套路,就正常上了考场。

  新文化:在长春工作了一年,在省会的生活和你以前在县城有什么不同?

  小王:没有什么不同,我上学的地方要比长春更加大都市。

  新文化:在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工作,有哪些是你需要重新认识的?

  小王:现在的工作氛围更好了。之前觉得政府机关的人际关系可能会挺复杂,但是现在感觉同事之间很容易相处,大家都挺重感情的。

  新文化:现在回过头去看,你当初报考公务员的决定是很正确的选择?

  小王:是的。

  新文化:现在你到了省会,进入政府机关,对自己的人生有没有新的规划?

  小王: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呗。

  新文化:对未来的发展,比如几年之内的发展有没有方向?

  小王:暂时没有,目前来看还是过渡期。

  新文化:你的自身条件,比如学历等等,对于你今后在政府机关的发展是否应该很有帮助?对于你今后的规划可以有更高的期待?

  小王:没有觉得这样。之前的学习经历跟工作经历是不搭边的,到了工作岗位肯定是要重新学习和积累的,是从零开始。

  新文化:对于很多人报考公务员,你怎么看?

  小王:对这个事情,我可以不发表意见吗?

  新文化:对于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的年轻人,寻找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平台是无可非议的,在中国当下社会形态下,通过这种渠道进入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好像也是很有利的一个选择,对于我的这种观点,你是否同意?

  小王:这个事情,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从官方的角度讲,这样(的看法)可以。

  新文化:那你个人的看法呢?

  小王:嗯……我没什么看法。

  ■制度

  如何确保在“千军万马”中

  公开公正地选拔优秀人才?

  随着招录计划、报考人数的逐年递增,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工作量和选拔难度也水涨船高,如何确保在“千军万马”中公开公正地招录到最优秀的人才,是公务员管理部门需要面对并解决的实际问题。

  2010年开始实行面试考生、考官“双盲制”。全省公共考官由电脑抽签决定去向。抽签后,他们的手机便被收缴。各地区考官在监督员、公安人员及考务人员监督下,分赴各地。到达执考地区之后,再抽签决定执考场次。

  考生事先也不知道会在哪个考场,也要在纪委监察部门监督员监督下,抽签决定。

  2010年,我省公务员笔试、面试都首次使用金属探测仪“把关”。考场禁止携带各种通讯设备,考试开始后,一旦发现手机等通讯设备,不管使用不使用,一律按违纪处理,取消考试资格。

  考生的候考室、主考室采取了无线电屏蔽措施。2011年延续实行“阳光考录”,考生进入考场前,要先通过安检,每个考场都配备了金属探测仪、“作弊克”等设备,对无线电信号进行屏蔽,并对考点附近的非法无线电信号进行监测、干扰和压制。

  进入考场后,考生要在候考室等候,面试结束后,在另一侧的候分室等候公布分数。整个过程,考生不走回头路。

  主考部门还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对面试工作实施全程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监督员视察面试考场,并邀请群众代表现场旁听,进行社会监督。

  2012年采取“双背抽签”的方式,即每天面试开始前,考区所有的考官由纪检监察机关派出的监督员负责组织统一抽签,确定当天面试执考的组别;面试考生入闱后,首先由纪检监察机关派出的监督员随机确定每组考生面试的场次,之后再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考生参加面试的顺序,实现“考官不知考谁、考生不知谁考”。

  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制度变化,把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由50%降到40%。“笔试是比较客观的,面试则是由考官来打分,(考官)即便经过培训,也存在着主观的差异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人为判断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省公务员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直考区考点增加了一倍,由去年的14个考点增加到今年的28个。面试时间也压缩了,由原来一周左右缩短到三天完成。

  更多信息显示,公务员招录在5年来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归根结底恐怕只有一句话:机会更大,竞争更强。这似乎是当下中国社会最为普遍的生存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