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又一年的“国考”落幕了。2014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共有152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但最终53万人放弃了这场报考录用比例高达77∶1的竞争,其中最热岗位报考录用比例为7192∶1。
这组照片中的每一位年轻人,都是这152万分之一,他们有的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已经工作的职场人;有的把公务员当作自己的理想职业,有的只是在就业的慌乱中抓住另一棵稻草;有的为了“国考”复习了好几年,有的来不及准备只好选择弃考……
无论怀揣着怎样的执着或者困惑,他们最终都要交上一份答卷,一份有关自己未来人生思考的答卷。就像22岁的郑茗之说的那样,无论考上考不上,这段经历都是自己积极面对生活的印证。
24岁的刘继红坐在与朋友合租的房间内。第四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他说,如果这次再考不上,那就是命中与公务员无缘了。
他的老家在湖北省十堰市,今年7月毕业后,留在了北京一家信息咨询公司工作,月收入2100元左右。两个月后,他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薪水也不高,还几乎天天加班,就辞了工作准备参加“国考”。
刘继红和朋友合租一间10来平方米的房间,屋里只有一张大床。室友目前在某街道办事处当公务员,虽说工资不是特别高,但单位经常会发一些购物卡和生活用品,空余时间也很多。这让刘继红羡慕。
辞掉工作后没有了收入,他不想跟家里要钱,这6个月的房租,都是跟朋友借的。
24岁的舒怡在学校自习室里备战“国考”。
舒怡是北京一所大学税务专业的研究生。今年“国考”,她报考了地方国税局。她觉得,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公务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比较稳定。
由于成绩优秀,两年前舒怡被保送攻读本校研究生。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全班前5名,每年都拿奖学金。舒怡的家在山西省晋中市,她计划毕业后要么留在北京去企业工作,要么回老家去做公务员。
杨嫣在学校图书馆备战“国考”,因为感冒她一直带着口罩。
大四的杨嫣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于公务员这个职业,她并不是特别喜欢。在她的印象中,机关的工作方式特别刻板,工作也很无聊。但为了迎合家人的想法,她还是决定去参加考试,她报考的是国税局的一个职位。
研究生三年级的孙健在宿舍里查看招聘信息。一个月前,孙健开始找工作,老家在吉林省白城市的他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北京工作。因为担心自己所学的物理专业就业面较窄,他打算跨专业找工作,向银行、通讯公司、科技公司等投去了简历。目前,发出的50多份简历只有一家通知他进入下一轮考核。
看到宿舍其他3名室友都在准备“国考”,孙健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考了海关的一个职位。多一次考试,多一次经验。但后来得知有2000多人报考同一职位,他最终放弃了这次考试。
22岁的郑茗之在去上班的路上。
郑茗之一年前从黑龙江一所大学毕业后,独自来到北京,目前在一家银行工作,月薪5500元左右。来到北京后,她通过网络在知春路找到一处合租的房子,从那里去上班的地方,需要乘坐半个小时的地铁,之后转乘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再走上20多分钟。
上学时,郑茗之并没有想过做公务员,但母亲觉得,一个女孩子应该找一个安稳些的工作。经过这一年的奔波,她也想尝试不同的生活。今年,郑茗之报考了国家统计局的一个职位,有近600人竞争。
27岁的武兆坤用毛笔为好朋友写生日祝词。
武兆坤的老家在河北邢台,他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月薪6000元左右,待遇也不错,唯一的问题是不能在北京落户。他觉得,将来看病、孩子上学都是问题,因此,他决定参加“国考”,还特意花了6900元参加了一个辅导班。他说,参加“国考”是一种在北京落户的方式。
26岁的武振香依在首都经贸大学图书馆的窗前眺望。
一个月前,武振香开始准备“国考”,除了吃饭,几乎一整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复习。她报考的职位是老家山东的国税局,她希望毕业后回老家生活。在她看来,北京的生活压力太大了,外地人始终很难融入,在老家可以离家人、朋友近一点,和家人聊聊天、和姐妹们手挽手逛街,幸福感也会高很多。
22岁的苏杭乘电梯去学校自习室。她说,母亲找算卦的先生说她今年能考上。
4年前苏杭从老家黑龙江考入北京一所大学。今年“国考”,由于专业限制,她报考了天津国税局的一个职位。学文科的她并不太喜欢这份工作,但无奈符合条件的职位并不多。苏杭并不打算留在北京,北京的生活压力大,在她看来,天津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