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不候的温柔,我不要。”“十字路口,我们分着走,你走我的泪,我走你的恨!”“加油努力,为了人民币!考试作弊,为了好成绩!”“偶木有神马梦想,你别强求!”……
这些充满伤感、文艺,甚至功利色彩的话语不是出自某部言情小说或偶像剧,而是时下中小学生中颇为流行的顺口溜。前不久,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翻阅学生毕业留言册后,直言自己“心情沉重”。
“绝不能小看这种情况,它是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近日,福建省厦门第十中学退休教师卢兆藩致信记者,也让这样的思考持续发酵:当孩子的“童言无忌”成为现今社会理想的“试纸”,我们,究竟该拿什么影响下一代?
从正能量到“雷翻人”
你还记得你读书时写下的毕业留言吗?
“我给初中同桌写的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今,每次翻看14岁表弟的微博、微信,北京市民李静总被那些“累觉不爱”(记者注: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缩略形式)的签名“雷”着,“还有次和同事逛街,身边的初中女生一口一个‘我老公’,实在是太早熟了,我们那时候哪有心思去想赚钱、感情这种‘高深’的问题啊。”
暑假回老家的经历,让大四女生张晓哭笑不得,“表哥3岁的儿子来家里玩,我问他将来想干什么,小家伙毫不犹豫,‘买别墅、开奔驰!’,这都是些什么梦想啊?!”
对于孩子们“过分的早熟”,不少网友大呼“招架不住”,更有众多“70后”“80后”纷纷晒出自己当年的毕业留言,大多是学业有成、金榜题名等,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调侃之词,却没有现在这么“雷翻人”。
“我不好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学生留言的优劣,也无法用我们学生时代的评判标准来评判今天的学生。”在博客里,张基广坦言,“但我担忧的是,在学生的留言之中有意无意透露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些庸俗、功利、世故、消极的价值判断;我担忧的是学生留言中那些受成人世界、网络世界、电视媒介影响的东西,那种无厘头、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我担忧的是这些留言中少了思想,少了意义,也少了天真。”
“未老先衰”谁之责
“对孩子而言,有些早熟表现确实属于‘伪成人化’,是对大人言语行为的简单模仿。这本身也许不需深究,我们担心的是万一孩子们真从认识上向成人靠近,丧失了自己原有的纯真,那会让教育汗颜。”山西省某小学教师赵红充满忧虑。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方庄的一家书店。偌大的“经典名著”书架前人迹寥寥,“青春文学”“动漫卡通”区域内则有几名学生打扮的读者埋头苦读。记者随手抽出一本,书名就足够劲爆,《祸水美人等等我》。此外,还有《腹黑相公》《甜蜜爱恋》《红衣笑面尸》等,大多粗制滥造、内容雷同、思想贫瘠。
初一学生小乐告诉记者,除了这些少女小说、惊悚读物,之前在学生中还比较流行“黑童话”,其中大多是“小红帽妈妈为得到遗产给外婆饭菜下毒”“丑小鸭离家出走被宰杀为烤鸭”“阿拉丁为神灯出卖朋友”等对美好生活充满质疑的情节。
“还有网络游戏和影视暴力,成人可能理解,但孩子不一定。”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文道曾带着孩子去看电影《西游降魔篇》,本以为是对《西游记》的适度演绎,可看了才知道,其中太多血腥、暴力的镜头并不适合儿童。
一位立志学习法律专业的高中女生则告诉记者,每当她和父母谈论法治、理想等话题时,“总是被他们嘲笑”,也总是被勒令“别想那些没用的”。
“孩子的志向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被拔高或矮化,它必然是一种社会整体氛围与志向的反映。除了大众传媒外,家庭也要负很大的责任。”李文道感叹,“现在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认知能力还很差,经常用外在的物质去奖励孩子,甚至把成绩和金钱挂钩。当着孩子的面,父母嘴里常议论和关注的,不是钱就是车子、房子,孩子难免会不自觉地‘向钱看’。”
“未老先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则如此阐释儿童成人化的后果,“生活在一个成人化的社会,儿童要保持‘童真’就变得非常困难。与父母辈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孩子们少了玩耍的时间和与同龄人亲密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的生活。”
给孩子更多“做孩子”的机会
“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孩提的伟大在于,那是个怎么做梦都不过分的季节,那是个深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对儿童成人化塑造,乃这个时代最蠢的表现之一。”散文家王开岭曾如此讲述童年的美好。
“教育是为了人的精神发展。对于孩子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捍卫和留住童年。”李文道认为,社会和家庭必须树立“尊重童年”的观念,“一个人对于人生的美好、憧憬往往在童年时代奠基。童年的特征就是不成熟,如果人为催熟,反而适得其反。媒介和父母要屏蔽一些对儿童有害的书籍、影视、环境,学会敬畏童年。”
“在这样一个时代,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有一种‘捍卫儿童’的意识。”孙云晓与他持同样观点。他同时建议,“在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首先要保证孩子们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这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健康成长的最基本条件。此外,学校和家长要尽量给孩子,特别是低龄儿童自由玩耍、独自探索、观察大自然、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社会则应该举办更多符合儿童成长发展规律的文艺体育、科普展览等活动。给孩子更多‘做孩子’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儿童的天性,也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