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作者:admin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日期:2014-01-23 浏览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惠及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全局

  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5年来,教育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在健全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创新促进教育公平体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3年来,教育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全面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继续推进教育领域多方面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我国顺利完成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教育总体上处于全球中等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改革带来的强大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非常重要的成功经验。

  当前与未来,我国正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我们积极适应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在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上迈开新步伐。《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并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制度和体系自身完善,而且作为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与社会事业领域中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等相互配合、协同创新,不断为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全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坚持立德树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巩固,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当今的中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教育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决定》中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导向和核心任务,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同时,《决定》明确综合改革的难点重点和系列政策举措。如何按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以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是一个亟需探索和破解的课题。

  《决定》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理解的“创新”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人才综合素质教育,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谋划上,《决定》中强调了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将德育、体育、美育清晰地强调出来。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中华民族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是针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的改革思路。

  关于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较早开始了尝试。2011年,学校针对学生展开大范围调研,根据调研情况,联合校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体育部、各学院等多个部门,搭建“大学生素质养成行动框架”,形成本科生素质教育二三课堂培养十大平台—思想引领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国际培养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社团活动平台、实践育人平台、学术科研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就业创业平台、菁英成长平台,针对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和分年级引导,并将学分与各平台活动挂钩,系统培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体育方面,从课程设置上以学生身心素质、综合素质和兴趣为导向,开设了很多具有国际化特色、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棒/垒球、高尔夫球、轮滑、形体礼仪、定向越野、女子防身制敌术、太极、体育舞蹈(国标),暑期学校还与国际击剑俱乐部合作,聘请外籍教练开设击剑课程,课程设计与国际化人才需求相衔接。相应的体育代表队与体育社团也随之建立,如跆拳道队、定向越野社团、高尔夫社团等,深受师生欢迎。2005年,北京高校冰雪轮滑协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为推动冰雪运动在北京地区大学生中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协办的北京大学生高山滑雪比赛已成为北京大学生重要赛事之一。

  美育方面,学校开设音乐、书法、美术欣赏、雕塑、油画、民歌等方面课程,如刘欢副教授的“西方音乐史”和刘咏阁副教授的“中外美术欣赏”。学校还在2012年成立了文化艺术教学部,拨出专款邀请名师新秀,越来越多的艺术课程使普通学生有了接触艺术、欣赏艺术、掌握艺术的机会,通过学习,艺术素养、艺术实践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2013年,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课程,教学内容方面,选取“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情绪管理”“生命教育”等学生最关注、与学生成长最相关的8个主题进行讲授,力图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深化资助体系创新 探索深度教育公平新举措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是《决定》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异、性别差别、民族差别等社会原因而造成的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已经引起国家、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学校整合建立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少数民族特殊困难补助、双困生补助等各类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学校设置多形式、多来源、多项目组成的奖、贷、助、减、免等立体交叉的助学体系,基本上解决了贫困生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让他们可以安心学习。学校设置了大量勤工助学固定岗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同时也保障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学校搭建平台,联系社会、校友捐赠,筹集了千万元专门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创业实践。学校实施的政策、设定的资金和项目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保障型资助和发展型资助并重的助学项目,不仅通过资助学费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而且更通过实践、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受益。

  笔者认为,高校作为顶尖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教育公平”应该从理念上、政策上、制度上有新的理解和追求。瑞典著名的教育学家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高校教育起点的公平,通过公平公正的阳光高考制度,所有考生公平享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考上大学的学生通过国家的各项政策都能基本顺利完成学业。如何在高校内部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使他们中的佼佼者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错失发展良机,这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和应该研究的深度“教育公平”问题。

  作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大学,学校每年产出服务国际化的成果上千项,举办重大的国际文化活动,加强国际化师资,采用国际化的教材。尤其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每5名贸大学子中就有1名是“老外”,每年有600多名中国学生出国学习、实践、调研,比例高达4.4%,学校国际化程度高,国际化氛围浓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学生搭建国际发展平台是学校近年探索解决的一个深度“教育公平”的有益尝试。学校成立“本科生海外留学专项基金”,每年拿出30万元,专项资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国学习、实习,还通过“匡济助学金雏鹰计划夏令营”项目、“青春绽放—香港商业体验精英夏令营”项目和“泰豪—梦想起航夏令营” 项目等,每年选拔、资助百余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在暑假赴香港、台湾等地进行学习、交流,拓宽他们的国际化视野,为他们成为国际化高端人才铺路搭桥,效果明显。

  坚持国家、社会人才需求导向 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突出特色,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大学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既要跟随市场,同时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用学科专业发展来引领适用人才的培养输送和满足社会的发展。大学要通过对社会产业结构发展的预测,通过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分析,预测相关人才需求专业,培育和发展相关学科,储备新兴产业需要的人才。

  关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近年来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学校根据国际化高端经济人才未来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学校新开设了经济统计学、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国际经贸方向)、投资学、物流管理、保险精算、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和专业方向,增加了经济学荣誉学士实验班、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色班、全球风险管理FRM特色班、财经新闻实验班等新的培养方向和模式,为国家经济建设下一步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就业工作赢得主动。

  学校的毕业生具有外语水平高、综合素质强、专业基础扎实的特质,在就业市场上深受用人单位的赞誉,已经形成了“外经贸”人才品牌。2012年2月, 2011届毕业生孙世伟,因在苏丹反政府武装劫持29名中国人质事件中成功营救同胞的出色表现而被誉为“淡定哥”走红网络。2012年3月,“中国林”—林建海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作为贸大校友的他正式走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的岗位,将辅佐总裁管好全球“钱袋子”,成为继朱民之后中国第二位进入该组织的最高管理层人员之一。石广生、周文重、高西庆等都是贸大校友。“贸大品牌”用事实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贸大毕业生主要就职于政府机构,大型企业或深造于世界名校,他们“综合素质高、国际特色强、竞争能力好”的共同特征赢得社会与就业市场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连续三年就业率在98%以上,成为四大国有银行、四大会计事务所的重要生源基地,先后获得“北京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国家教育部门“全国就业50强”等称号。

  总之,学校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和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上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综合改革创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适应市场的变化,围绕市场的需求和特色培养国际经贸的精英人才;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够在世界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把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主动权,以立德树人作为全部工作的主导方向和根本目标,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